小长假消费火爆 应分层分类推动消费升级

2018年05月0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虽然都在上升,但收入增长的幅度和收入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层级性。中国地广人多,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明显,这决定了消费升级的层次性、阶梯性,消费升级也要分层分类进行。

  “五一”小长假期间,包括家电消费、休闲旅游等消费呈现出火爆态势,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业内指出,今年我国消费将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体现在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记者还获悉,促消费升级的系列政策将迎来密集发布,在创新发展流通、完善消费供给、倡导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领域发力,加快推进消费升级。(5月2日《经济参考报》)

  消费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持续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推动消费升级不同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论。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论是制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推动消费升级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刺激需求,而是适应需求、引导需求、鼓励需求。在需求管理论中,政府是主体,政府刺激需求的手段是动力。而消费升级的基础动力是市场,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动态互动。政府的作用仅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可以看出,需求管理论忽略了消费的分层性和差异性,而消费升级不可忽视这一点。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虽然都在上升,但收入增长的幅度和收入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层级性。中国地广人多,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明显,这决定了消费升级的层次性、阶梯性,消费升级也要分层分类进行。

  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要从物质消费升级和精神消费升级两个层面同时着力,并更加注重精神消费升级。在物质消费升级方面,高品质、个性化、创意性的商品成为城市居民青睐的对象。因此,政策层面要对此类商品的生产、销售、消费提供更多优惠。在精神消费升级方面,休闲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康养服务等高品质生活服务成为消费热点。针对这一情况,有关政策层面应鼓励此类服务的供给,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消费升级的重点是从低端商品消费向品牌化的中高端消费跃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要从“有”向“好”转变。农村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休闲旅游等多样性的精神文化服务尚不具备大规模消费能力。因此,在农村居民精神消费方面,重点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基本精神服务需求。

  对于在刚刚走出贫困或即将走出贫困的居民而言,首先要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穿得暖”到“穿得好”的转变。其次要注重解决温饱之后的现代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要鼓励各类家电的消费,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基础文化教育,使其具备基本的文化消费能力,看得懂书、读得懂报,逐渐培养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说走就走”:感受新时代多彩中国

     有态度的消费不是你们眼里的“消费降级”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