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念“生根发芽” 美丽“破土而出”

2018年04月04日 08:12   来源:新华网   越 名

  又是一年春来到。

  天那么蓝,风那么暖,花儿竞相绽放。人们脱下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明亮的心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妈妈与可爱的孩子在公园里看美丽的花草,男孩儿与心仪的女孩儿去郊外放飞青春的畅想,闺蜜团到大自然寻找美丽的拍照背景,小伙子们在球场上挥汗如雨,释放着年轻的活力……

  然而,不期而至的雾霾,夹杂着沙尘,让春日变得灰黄,让许多春天的律动戛然而止。

  看着一张张失望的脸庞,一双双失落的眼神,感受着让人烦闷的空气,让人压抑的氛围,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用绿水青山交换了金山银山。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人们的生活从“求生存”进阶到“求生态”,由“盼温饱”转变为“盼环保”,我们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必然要随之改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些话,早已深入人心。

  永定河畔,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孙河乡,西红门镇,将台乡,张家湾镇……这些地方,成为播种绿色理念、收获美丽家园的最好示范。

  修订环境保护法,派出环保督察组,实行“河长制”,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换生活用品”……这些年,绿色发展新实践已然处处可见。

  实践证明,只要绿色理念“生根发芽”,生态美丽就会“破土而出”。

  当然,窗外的雾霾提醒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到可以欢呼的时候。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人人出力,日积月累,这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