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持续推进减税,保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8年03月30日 07:21   来源:光明网   周俊生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策,确定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措施,明确将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会议就此作出多方面部署:一是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二是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这两项行动将从今年5月1日开始实行。另外将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据统计,这些措施实行以后,国家将少收超过4000亿元的税,有利于企业减轻税收,降低生产成本。

  国务院此次作出的降税决定,承继了政府已经持续多年的减税降费的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从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走出来。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会产生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后,原有市场萎缩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大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通过减少政府审批来终结部分政府部门向企业收费的关卡;另一方面则由政府直接降低税收,例如营改增,推行5年共为各类企业减轻了2.1万亿元税收。

  政府持续推进的减税,已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积极效果。去年,我国GDP增长幅度达到6.9%,远远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持续的减税降费为企业切实地减轻了负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市场增加了新的内生增长因素。这两方面的合力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就逐渐显现,保证了去年全年的经济运行良好。国家的减税降费,从表面上看是“少收了三五斗”,牺牲了一些眼前利益,但企业却减轻了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社会就业率维持在正常水平线上,政府在失业救济、社保等方面的支出可以减少。从总体上说,减税降费不仅有利于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和谐,即使是只算经济账,这笔帐也是划得来的。

  近两年,国际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的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争相以减税等手段来提高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增加本国经济的活力。比如,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减税政策已经开始吸引一些美国大型企业回归美国本土,近几个月美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呈良好状态,这对全球各国和经济体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国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也有利于缓冲美方减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使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看到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此次国务院作出的减税决定,特别明确不分企业类别,包括外资企业也能得到减税收益。同时,选择17%这一档税率进行减税,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措施。虽然减税率不算很大,但这一档税率针对的是大量制造业企业,因此受惠企业相当广泛。在以往多次减税中,这一档税率企业通常不在其中,客观上也有其体量庞大的原因,而此次首先从这一块减税,体现了政府让尽可能多企业受惠的明确态度。通过体量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得到的收益,将会使减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今年要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此次国务院通过的减税决定就体现了政府的这种积极态度。目前的减税率为1%,看上去不算很大,但我国的减税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步推进,如果此次减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后续还可以通过再度减税来给企业“造血输血”。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我国执行已有20多年的分税制进行了改革,国税地税合并以后可以有效地防止税务部门多头收税,切实地减轻企业的税负。这是一项比单纯减税更大的工程,全面落地以后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