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式养老,适用才是最好的

2018年03月29日 08:00   来源:钱江晚报   陈作兵

  周末阳光很好,抽了点时间去看母亲。母亲年近八旬,生性要强,父亲6年前去世后,就坚持要求单独生活。我只要有空,每个周末都奔波在探望母亲的途中。6年了,目睹母亲逐渐衰老的过程,从能干地里的农活,能在村口较远处走走,到活动范围渐渐只局限于房间里,身材慢慢佝偻。我还一直觉得母亲还是我小时候那个母亲,能干、坚强。直到前几天见面,母亲说门口围墙外有邻居送来的半桶油,要我帮她拿到厨房。我到围墙脚一看,一小桶油,最多3斤重。曾经上山砍柴,下地插秧的母亲,为了搬动这3斤的油,居然等了儿子一周。我突然意识到母亲真的衰老了。

  衰老不是种疾病,但如何应对衰老,却比对付疾病更重要。母亲渐渐会行动不便,渐渐会记不住自己的儿子,渐渐会忘记关掉煤气,渐渐会不能自己穿衣上厕所。而我们这些儿子们还在自己的岗位工作。那么,这些母亲们的养老问题何去何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母亲不负儿女?

  中国已经全方位进入了老年社会。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亿,将近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最新美国发布的“彭博夕阳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中名列第五,大约3.5个劳动力负担一名老人。如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是国家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直接影响到国民生产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和世界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中国老龄化来势凶猛,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紧迫。

  未富先老、独生子女、中国儒家尊老孝顺传统、现代养老理念,这些冲突,是其他国家不可能碰到的难题。中国问题,中国解决。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养老经验。我一直主张,中国由于传统因素,毫无疑问,要优先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在家里安度晚年,以居家养老为主。其次是日间照料,结合居家养老的模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照料或者日间社区统一照料晚上回家居住。机构养老是中国养老的托底办法。政府要鼓励各级养老机构建设,改变传统养老理念。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首先考虑的是老人的意向、尊严,保障的是老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基础医疗、康复、护理必须延伸到这些养老场所。这就是医养结合。

  世界上没有一种最佳的养老模式,只有最适合的养老模式。中国老龄化模式,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明显不一样,所以决定了中国不能简单套用、复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模式,中国必须创建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领域,不存在弯道超车,因为中国老龄模式的特殊性,前无古人,旁无可完全借鉴的同行者,中国正在走进养老领域的无人区,前面所有的道路,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探索。

  (作者系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