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项目,包括万科、光大、远洋、北控、保利等在内纷纷在京布局高端养老机构。但记者调查发现,高端养老项目价格动辄每月过万元甚至数万元,高档化趋势明显,这让许多对养老项目有需求的普通市民望而却步。(1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消息一出,就有人扣上了“养老项目不宜追求高档化”的帽子,问题是,福利性、普惠性的养老项目是开发商的责任吗?
以万科和北控联合运营的项目为例,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北三环,交通优势明显——步行10分钟到地铁口,服务优质完善——全科医生24小时提供治疗服务、定期举行丰富的文娱活动,如此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怎么可能便宜?表面上看,每月1万元到4万元的费用确实不菲,可其中不仅包括了房租,还有护理费和餐饮费,对于很多失能老人的儿女来说,这笔钱并非不可承受。从目前所剩床位只有十张的信息来看,也侧面反映出市场对这一价格的认可。
决定价格的,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供求关系。以养老公寓来看,如果地理位置优越,又能够提供医养结合的优质服务,成本自然不低,加上各地类似的养老项目稀缺,所以价格高几乎是必然。退一步说,企业是逐利的,养老项目的投资大、风险高、成本回收期长,岂能指望开发商都纷纷发扬奉献精神?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是福利项目,或者由慈善机构运营,或者是由政府兴办。通过无偿划拨土地、大笔财政投资等手段,各地也有福利性质的养老公寓,很多做到了质优价廉,但缺点也很明显,除了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主要是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早早排队,甚至“走后门”才能入住。因此,不能把福利性养老和盈利性养老混为一谈,就像低收入群体没房住,不能把板子打在盖别墅的开发商身上。
高端养老也是养老,它的出现满足了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只要这条路走得通,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也会进入这个市场,并以不同等级的差异化服务吸引消费者。一方面满足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分流了很多涌向公办养老院的人群,缓和了供求矛盾。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共享养老……各种模式皆有利弊,“大而全”的成本自然高,“小而美”的模式也不是没有成功经验。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不断探索,以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各方参与养老事业,以解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养老需求。这其中,包括兴建更多普惠性的养老院,也包括发展高档养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