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刘永富表示,下一步,要在坚持前几年脱贫攻坚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改进政策、创新举措,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培训等,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现在不仅要打赢,而且要打好,我们也有信心能够打好这个攻坚战。”他说。
网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一定能够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据刘永富介绍,我们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2012年底,我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人,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人,5年减少贫困人口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此外,2012年底贫困县为832个,2016年“摘帽”28个县,2017年预计“摘帽”120多个。
网民“杨秋宝”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事业的重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优越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如今,中国已成为对世界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网民认为,中国取得的脱贫成绩前所未有,但并没有沾沾自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网民“李国祥”表示,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判断我国是否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必须合理调动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发力精准帮扶
伟大的战役往往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更少不了掷地有声的贯彻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
网民“何代欣”认为,这一部署主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况。越深入基层,就越发现扶贫面临“资金紧”和“任务重”两大压力。每个家庭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扶贫工作面对的是差异化个体,因此要精准发力,有所聚焦。
有网民建议,脱贫攻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实际情况瞄准“贫根”、对症下药。网民“秾言”认为,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
网民“甘南”认为,各级各方面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充分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的特点,切实把精细精确精微的要求具体化,坚决落实中央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
积极造血巩固成效
网民认为,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难在可持续。要按照中央部署,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对此,网民“李国祥”表示,产业扶贫应该是治贫的根本性措施,要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另外,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发展要注重生产能力、生产体系的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非常关键。
网民建议,巩固脱贫效果要靠“造血”。要让贫困地区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要让贫困人口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国家、社会的支持重点是着眼于创造和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所需的要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网民“郑之杰”认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更解决“素质贫困”。(经济参考报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