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成图书年销量小于5本 滞销书太多何以“消化”?

2018年01月29日 10:37   来源:工人日报   王瑜

  日前,知名图书调查公司北京开卷发布国内首份滞销书数据报告。该报告调查统计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综合实体店、网店和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发现,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换言之,每年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图书品种可能面临滞销命运;每年近一半图书品种只能堆放在仓库。而另有调查显示,因滞销存放于出版社仓库的图书中有10%最终将重新化为纸浆。

  这样的数据确认令人震惊。不少人的第一个念头是,中国人是不是越来越不爱买书,尤其是不爱买纸质书了?进而想到中国人是不是越来越不爱读书了?显然,这与之前连续多年公布的全民阅读调查结果并不一致。

  2017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显示,民众阅读总量稳步增长,56%的受访者年阅读总量超10本,纸电“一起读”趋势明显,社交平台成为读者分享阅读内容的主要渠道。这份调查由新华网、亚马逊中国和全民阅读官方网站共同发起,共收到近14,000份有效问卷,受访者覆盖500多个城市。可以说其报告的权威度和代表性毋庸置疑,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虽然有畅销书必然会有滞销书,且根据二八定律,畅销毕竟是少数,非畅销书总是相对多数。但是滞销书拥有如此体量,在整体图书市场中占据比例之大,仍让很多爱读书人士难以接受。而更可悲的是,相当多数的书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又回到出版社,最终又被还原成纸浆。要知道,这其中不少书甚至原封未动,价值还未展开便回到原点,生命尚未启程便已结束。这多少让人扼腕。

  固然,我们了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即通过市场需求来调节商品供给,且一般而言,这种市场需求的反馈都是滞后的,所以只有适销对路的商品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不只图书,其他商品也一样,市场没有需求,价值都无法实现。但值得深思的是,图书市场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滞销书,还有不少还原成纸浆,都是市场和出版机构应该承担的合理代价么?

  这其中存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而面对市场经济滞后调节带来的负面效应,作为出版机构和销售平台更应提前做好预案和善后。出版市场的监管机构,也有必要提前做好预警。

  一方面,出版社需要反思市场的洞察力,更加有计划和谨慎出品,从源头控制图书体量。另一方面,图书上市后销售方面应多下点功夫。

  对于滞销书应理性看待。滞销书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书。滞销与否,本身是相对的状态,只能说明某段时期内市场反馈不佳,并不能代表书本身品质不好或没有使用价值。相反,畅销书也不一定都是品质好的书。不少专业类书籍本身阅读门槛较高,受众群体较小,自然销量就少。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应鼓励创新更多营销模式。比如可加大多媒体尤其新媒体渠道新书推荐榜,或提升专业人士推荐力度。读者市场亦可进一步细分,推广对小众群体的图书定制等精准服务模式。

  此外,对一些已躺在仓库的滞销书,也不一定非做成纸浆。可以考虑通过一些社区或公益组织,开拓出公益捐赠渠道或建立某种二次回收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将那些尚有明显使用价值的小众图书,输送到那些更加需要这些书籍的贫困群体或大学图书馆中,这样亦可避免闲置和浪费。

  当然,当下手机、电子书等新媒体相当普及下,探索尽可能减少纸质书的出版和培养电子书的阅读习惯,也是一种减少纸质图书出版浪费的有效方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