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诞生,伦理隐忧仍在

2018年01月26日 07:18   来源:光明网   张田勘

  2018年1月25日,中国研究人员创造的克隆猴“中中”和它的妹妹“华华”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此时“中中”和“华华”已经在中国诞生近两个月。

  克隆动物有什么用?这涉及到为何要克隆动物,尤其是克隆灵长类动物。由于灵长类动物与人有更相似的基因组,有更类似的生理、生化和代谢途径和机理,克隆猴在治疗疾病、探索生命现象和本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中中”和“华华”的诞生,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此次突破实现了领跑和“弯道超车”等目标,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体细胞克隆后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弯道超车”,其实有两个意义,一是传承,二是超越。所谓传承是指在国际上对动物克隆的技术传承,因为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的克隆动物是1996年7月5日由威尔穆特团队在英国爱丁堡市罗斯林研究所创造的克隆羊多利,是通过体细胞克隆的。现在,中国的“中中”和“华华”也沿用了这种技术模式。所谓“弯道超车”是指,“中中”和“华华”是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由于这两只克隆猴是用体细胞克隆的,因此可能通过这样的动物模型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再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

  这些克隆猴既可以用以产生大脑疾病的模型猴,从而研究大脑疾病的机理,例如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式和研发新的药物,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猴研究其他罕见病、遗传病的机理,如地中海贫血,以治疗这些疾病。

  但是,克隆动物也涉及伦理,也有争议和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目前关于克隆的最大争议在于克隆人,而此次克隆猴和人类同属于灵长类动物,因此也引发一些忧虑。

  人的克隆包括三类,基础研究性克隆、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对于前两者,国际上学术界的看法是允许进行,但有限制。对于后者,也就是公众俗称的克隆人,国际上是禁止的,中国也是严禁克隆人。

  尽管克隆动物的争议不像克隆人那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克隆过程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克隆出的动物在使用时是否对人类有害,是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当然,由于克隆动物的应用尚未规模化,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详细的关于克隆动物的伦理指南或规则,但也有一定的原则。

  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HUGO)于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经HUGO理事会批准发表了《HUGO伦理委员会关于克隆的声明》。这个声明主要针对人的克隆,包括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对动物克隆作了原则性说明。

  声明中提到,动物克隆应遵循与其他动物试验一样的有关动物福利的原则;克隆动物的目的应该明确规定,程序应该符合已建立的现有伦理审查机制;对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后果应该加以关注。

  因此,未来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其他动物的克隆和应用,都必须按照这几个伦理原则来进行。而此次的克隆猴的成果也应着重科研和医疗研究,避免社会对克隆技术产生的忧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