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去检查了,都准备好了吧”……岁末年初,各项检查比较密集,类似这样的话,成为部分地方和单位的惯用套路。据报道,有部门下乡暗访走进某个“榜上有名”的村子,发现文化广场堆满柴草,村委会办公室布满灰尘。村支书一身酒气地嘟哝道:“咋没提前打招呼就来了?”问题在于, 检查工作怎能事先打招呼?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何勇(山东临沂 自由撰稿人):上级部门下基层检查工作,目的是要掌握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倒逼基层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确保检查中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检查工作提前打招呼,有时无异于让基层提前准备造假迎接检查。如此一来,便无法了解到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看不到问题,不能对症下药,失去了检查工作应有的意义和功能,沦为走过场。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上级给下级打掩护,检查工作事先打招呼,表现出上级对下级工作的不信任,怕出现问题后自己也难逃其责。此外,一些地方应对检查,或许并没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但他们掐准了检查的大致时间,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为了避免检查工作沦为形式,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对下级进行检查时,多采用突击检查,让被检查对象失去耍“套路”的空间;另一方面,检查还要多讲究策略,注重出其不意,多一些“暗访”“回访”式检查,不能让被检查对象摸准了规律;同时还要加强检查频率,从而让被检查对象将“随时准备”作为工作常态,把功夫用在平时。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有检查工作的,就有迎接检查的,一个“迎”字,道尽了其间的况味。可以说,一切打招呼的检查,都是现实版“演员的诞生”。不打招呼、不定线路,原本是检查工作的常态。结果呢,被预演、被套路倒是屡见不鲜——问题被“P图”了,矛盾被“精修”了。等到一切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要么久拖难决,要么靡费精力。
事先打招呼的检查是一种病,病因就是“形式主义”。检查的不是真检查,迎检的倒是真做戏。一拉一唱、一捧一逗,糊弄上司,敷衍民意。这种典型的“四风之症”,说白了,就是两重肇因:一是检查机制失范,沦为上欺下瞒的空架子;二是监督机制失灵,没人能戳破“皇帝的新衣”。打招呼的检查,看起来是个作风问题,“处方”还得从体制机制上入手。
(整理:姚龙华)
检查工作不妨多点“突然袭击”
岁尾年初,又到了各种检查工作扎堆的旺季。检查工作中有种常见的怪现象:为了保证更上一级的检查不出“乱子”,一些地方的县里会帮着乡镇“对付”市里,市里也会帮着县乡一起打掩护。事先打招呼,被检查单位便可提前“精心准备”,有问题尽量遮掩,端出的都是“盆景”,检查人员看到的是“形势一片大好”,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正如有句顺口溜所说:“平时放一放,临时忙一忙;突击搞一搞,照样受表扬。”
问题在于,打招呼的检查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往往是顾了下级领导的面子、丢了社情民意的里子。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短视行为泛滥,工作如何推进?问题怎么解决?
打招呼的检查实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不仅是工作成效的问题,更是作风不实的问题,必须及时狠刹。
事先不打招呼,应成为检查工作的“标配”。检查工作事先不打招呼、不发通知,多点不定时间、不定路线、直接曝光的“突然袭击”,被检查单位“措手不及”,来不及弄虚作假、刻意美化,才能避免“检查”沦为“简查”、“验收”沦为“宴收”,基层工作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民意才会浮现出来。只有那些把功夫用在平时、把工作落到实处的单位,才能经得起随时会来的检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检查人员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还能够促进和推动基层单位的各项工作,可谓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