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绩单”超预期 中国经济前景更美好

2018年01月19日 10:34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1月18日新华网)

  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漂亮成绩单。不仅仅因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首次扭转下行局面,实现企稳回升的新气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9%,较2016年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扭转了从2011年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实现七年来首次回升。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中国经济颜值高、气质好、活力足,释放满满正能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夯实中国经济增长根基。过去一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 五大重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供给质量持续提高。去产能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钢铁去产能5000万吨左右、煤炭去产能1.5亿吨以上,煤电的5000千瓦去产能任务已经完成;去杠杆方面,从微观杠杆率看,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去库存方面,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了1.1万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减少了1.3万亿平方米;粮食去库存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降成本方面,2016年各种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2017年继续减少了1万亿,按照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补短板方面,体现在农业投资、水利管理业投资均达到16.4%的增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达到23.9%,有力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欠帐问题。

  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增添中国经济强劲活力。过去一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四新”,让经济活力更强,使得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新技术方面,涌现出以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线路、深海探测等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产品方面,需求非常旺盛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增长50%以上;新产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以上的增长;新业态方面,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新经营模式方面,无论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迅速成长。与之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也不断显现,带动了新动能的成长。

  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呈现更多亮点,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从需求结构看,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特别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经济增长和发展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去年,出口增长10.8%,进口增长将近20%。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南。迈入新时代,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