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年底突击控费”暴露数字化监管积弊(图)

2017年12月25日 14:50   来源:东方网   王甄言

  年末将至,不少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关于“多地医院年底严控医疗费、停用部分耗材”的帖文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引发网民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一则落款为四川省某医院11月中旬的网传通知,列出了限用的耗材,包括“止血材料”“精密输液器”等。一篇关于四川省卫计委印发通知的网文日前也在公众号热传。(12月24日《人民日报》)

  财政预算部门年终“突击花钱”不新鲜,医院年底“突击控费”还是头一次听说。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稀奇”呢?有网民认为此举源于今年底的“突击政策”;有的网友猜测“医保基金见底”。其实问题不在“医保基金”,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医保基金收入14510.7亿元,基金支出11047.7亿元。

  专家一语道破真相,此举是为了控制药占比和耗占比的降费指标,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破解“看病贵”的问题。据专家介绍,药价虚高、耗材价格虚高是“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控制药占比和耗占比成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有关部门两年多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突击控费”就是受“突击政策”影响。

  因为,为了年终考核时让上级检查组看到一个“漂亮的数字”,年底医院“突击控费”,显然不妥。首先,为了“突击控费”而限制用药和耗材,控费目的和效果达到了,但是容易埋下医疗安全隐患风险。因为,“突击控费”事关医生的切身利益,有的医生难免会无视患者安全,做出错误选择,用低效药,少用必须的耗材,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给患者留下后遗症,甚至变相拒绝治疗,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期和最佳治疗时间。

  其次,这暴露数字化监管的积弊,凸显考核机制和方案本身很不科学,平时对医院和医生监控乏力,甚至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到了年终检查的时候只看一看“控费数字”。于是医院平时并不在乎给患者开多少药,用多少耗材,到了年底“突击控费”,同样过关。结果,“数字”好看了,“看病贵”并没有缓解,也起不到控制“药占比”“耗占比”的初始功效。略举一例。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湘潭市文先生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住院10个月后死亡。账单显示,文先生的父亲一天用了棉签和纱布84包,80天内冰敷1100次,而实际上文先生只查到了18次冰敷。对这种“天文数字”式的耗材用量,文先生怀疑医院骗保,结果,医院物价办居然声称,就算是医院乱收费骗医保了,也只能由医保局来管。言下之意,患者要“识相”,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突击控费”,对坐在办公室想对策、出招术是一种警告,控制“药占比”“耗占比”,破解“看病贵”,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行精细化、常态化监管,从棉签到纱布,从一次性注射器到吊瓶,等等,逐项细化,按月考核,而摸脑壳制定考核方案,一年一次的数字化监管,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往往数字好看罢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