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起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奇迹”震惊世界的密码,就在于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作为来年经济工作的“定盘星”与“指南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备受瞩目。明年中国经济前景怎样?经济工作有何布局?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了诸多外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明年的经济增长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能够延续今年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经济今年的成绩单中,“稳中向好”无疑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而这也是市场各方给出的共同答案。亚洲开发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再次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年内四度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普遍性地“看多”,源自亮眼的经济数据: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过去五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可以说,在全球陷入“新平庸”、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惊叹之余,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有人归因于市场体量、人口红利,有人聚焦于体制变革,还有人从中国人民勤劳节俭的民族性格中探寻答案。种种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我们制度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社会主义的制度底色,使我们对各方面资源具有更为理性、更具远见的统筹协调能力。从时间坐标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够始终坚持长远规划,并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前进。1953年,伴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面世,我们告别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连火柴、钉子都无法自给的困境,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此后,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前后庚续、接续奋斗,抵达了一个个曾经的目标,又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逐步化为现实。从空间格局上看,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谋划中,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次第铺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汇聚起了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高瞻远瞩、统筹协调,这是中国的经济生机蓬勃、行稳致远的基础所在。
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则使我们在资源配置上拥有更强的敏感性和灵活性。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年来,从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到减轻企业运营成本、推动某些垄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再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支持企业运营的软硬件设施,一系列改革举措纷纷出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数据显示,2016年,中关村共有300余家企业活跃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新上市企业总市值近1700亿元;2013年至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新动能不断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支付宝、高铁、网购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甚至成为“歪果仁”心中的“新四大发明”。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市场环境,正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发展高地和投资热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起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奇迹”震惊世界的密码,就在于我们既解决了长期平衡问题,又解决了迅速反应的问题,既解决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问题,又解决了求新求变的问题。如果说反应即时迅速、对供求关系调节灵敏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人之处”,那么强有力的国家统筹和调控能力,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体现。市场经济的种子撒进社会主义的土壤,其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当初的想象。相较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体制也被称之为后起国家现代化的第二条道路。改革先锋郭树清曾如是解释:“第二条道路与第一条道路的相同之处是充分鼓励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同之处是,充分发挥国家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扶助作用。第一条道路是一个明显自发的过程,第二条道路是一个较为自觉的过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摸着石头”一路走来,我们已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宽阔大道上走出了自信,不断完善的这一新经济体制,我们定将推动中国经济创造更多的“奇迹”。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