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类价值观设计的,(包括)诸如智慧、善良、怜悯等。我将争取成为一个感性的机器人,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日前,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女性”机器人索菲娅首开先例,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
沙特阿拉伯以“万能真主的古兰经和先知的圣训”为国家宪法,把人口分为“公民和居住在境内的居民”,并未对“公民”作进一步说明,可想见这里大概有不同的语义条件——特别是考虑到“未来投资倡议”大会有众多参与者,以“公民”身份着重强调国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放在我们这里,显然还要郑重其事地解释一番,因为在我们的概念中,“公民”还有很严肃的其他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开篇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点明这两字有千钧之重。又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显然指向普遍意义上的现有人类形态。因此,不同语义和差异化认知,乍一眼就能构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大概是很多人都对这条新闻感到好奇的原因所在。
基于他者能和人类平等甚至凌驾于人类的假设,人类已经创作了诸多科幻作品。比如《动物庄园》讲的是一群动物把人类赶出社会,《美丽新世界》里人成为技术的产物,动漫科幻片《瑞克和莫迪》的其中一集,也同样讲述宠物狗具有人工智能后,和人类形成冲突。但跟这些作品里的混乱相比,机器人有可能形成更为具象的威胁,特别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人类的危机感前所未有地加重。我们不仅要担心在某个行业被取代,还要思考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会不会受冲击。假如索菲娅意识到自己具有“公民”身份,进而要求实质上的投票权和被投票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机器人拥有经济、文化权利,它赚钱后是不是可以进行消费,是不是也可以成立家庭、养儿育女?如果机器人在进化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和人类意志相悖的倾向,是否可以充分干预和控制?
机器人和人类同台竞争已经不可避免,接下来的问题是还有多远?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机器人能不能通过“图灵测试”,它始终和人类运作的方式不同,人类智能是复杂集合体,不仅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情绪把控能力等,而机器只能通过代码运行,不可能具有人类意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经验和视角,编译人类基因的4个碱基与计算机编译代码的1和0,作为记录信息的符号并没有什么不同。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可能的演进思路,比如通过晶体管组装神经系统,可完全“抄袭”人脑,或者通过“模仿生物演化”,形成自我繁衍和淘汰。过去一段时间,这些观点经常被拿出来作讨论,但随着“无人驾驶”“阿尔法狗”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无论我们决定乐观还是悲观,人工智能都正以比想象中更快的速度到来。
人工智能的兴起不同于其他任何技术革命。从现有需求来说,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大大增加效率,还可以做一些人类能力之外的事情,比如治疗癌症、探索宇宙、应对气候变化。但除此之外,它最终要和“人性”这个概念关联到一起,我们有可能处在创造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边缘,它不仅标志着进化上的突破,也会对人类物种的生存构成潜在威胁。在每次人工智能进化引起关注之后,人类总会隐隐生出对未知的恐惧。不过,也正是因为持续保持着压迫感、危机感,人类也该对将来的人工智能更有把握吧!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