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广东省智能化肥胖糖尿病管理中心启动,智能机器人“糖小护”将首批入驻珠江医院等广州市10家医院,患者在门诊、病房都能看到智能机器人“糖小护”的身影,可通过机器人咨询门诊、了解糖尿病知识、分析血糖血压数据等。除了在医院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外,患者还能根据自身需要,把机器人“租赁”到家,进行饮食和健康方面的监测,实现健康管理和机器人共享。(10月16日《信息时报》)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在诸多领域改变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医疗系统也概莫能外,各种智能医疗产品的出现,悄然改变着医疗行为甚至医疗模式,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医疗系统势必受到深度影响,看病习惯也将随之改变,到那时,类似“看病”机器人进入家庭,为人们提供日常诊疗和健康指导,应是很常见的现象。
“糖小护”的出现且通过共享方式实现家庭化,就是“看病”机器人进入家庭的一个成功例子。智能医疗产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很快,产品已呈琳琅满目之势。比如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高峰论坛上,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成为热议话题,一些新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问世,胸前贴上一块芯片,甚至换上一件特制的“护心甲”,像随身携带了一台心电图仪一样,可以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上传,并进行预警。
“看病”机器人进入家庭,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医疗设备完全可以实现小型化和智能化,过去只能在医院里进行的初步诊疗,将来在家里也可自行完成。值得担心的不是技术,而是与之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这方面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为“看病”机器人进入家庭做好准备,不仅可以免除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加快智能医疗产品的研发进度,而且能够强化事前布局,避免少走弯路。首先,“看病”机器人家庭化,离不开一定的家庭环境,比如信息传输端口等,家庭要建成相应的配套设施。其次,老年公寓、社区和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要充分考虑“看病”机器人进入家庭这一因素,以便将来及时收集相关诊疗信息,掌握社区和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借人工智能之力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更重要的是,“看病”机器人的最大需求群体是老年人,这类产品的设计一定要简捷和便于操作,避免影响到产品的普及率。此外,机器人所收集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整理,医疗系统应事先建成数据收集和分析中心,社区医院尤其应该如此,在对患者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同时,也可将数据运用于疾病趋势分析和防控等方面。可见,智能医疗产品研发单位和医疗系统,均应为这一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