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供应链领域出台国家级政策,标志着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展进入加速提升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在强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基础上,提出涵盖农业、制造业、流通产业以及绿色供应链、全球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发展等六大重点任务,并从政策环境、试点示范、信用和监管、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及行业组织方面提出六大保障措施。从全方位、立体化指出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的发展方向,旨在全面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对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物流的服务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服务对象、服务半径及活动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实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毋庸讳言,我国供应链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汽车、石化等传统制造业有一批企业实施了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领域涌现出一批将互联网和物联网紧密融合的新型供应链企业,但整体实力还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亟须通过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供应链体系对接,创新供应链管理体系,以智慧供应链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三去一降一补”。
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中,应结合相关产业内容和实际需要,着力实施以下内容:
以供应链整合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推动农产品上行,对农产品质量实行过程控制。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呈现小规模、分散化特点,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在上行过程中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经营,一方面由于个体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在市场上议价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电商销售中,远距离销售农产品缺乏消费者信任,尤其是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存有较多疑虑,因此应加大力度实施供应链管理,由链主企业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管理,将自发式耕种转化为工业式生产,从种子培育、施肥、打药及检测进行全过程监督,并进行统一产品包装、分级及运输配送等,建立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从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时空区隔,提高消费者信任。实施供应链管理,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有效组织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并使农产品大规模上行成为可能,从而推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将供应链应用向生产商和消费者两端延伸,创新供应链体系。传统的供应链企业多以工业企业为核心,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整合。随着大规模生产全面普及,消费者需求成为引领生产的风向标,流通企业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市场主体,拥有获得一手消费者信息的天然优势,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上升,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巨头率先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组织生产并推出自有品牌商品,获得“天天低价”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深度融合背景下,流通企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进一步提升,流通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海量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将消费者需求偏好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渠道界限,建立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以消费者需求引导生产,实现定制化生产,同时与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发新型产品,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在此过程中,流通企业的集成和主导作用逐步加强,组织引导上下游企业在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环节协同运行,构建立体、完善、反应迅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程信息可视,减少中间环节的信息传递效率损失,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提高产业运行效率。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供应链作为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态,既在企业层面对上下游产业协同发挥作用,优化微观产业运行机制,提升产业组织能力,又在国家层面对国家间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国家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供应链一方面在基础设施领域将国内外物流、信息通道贯通,为原材料、产品及各类流动提供载体,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全球资源,建立全球供应链平台,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构建协同运作体系,推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这其中,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实施效果,因此应通过积极培育、示范引领等方式,大力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强化管理推进供应链应用,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特点,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智慧供应链将国内外资源整合运作,并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将我国经济发展红利惠及沿线国家,以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为各国提供贸易和经营便利,从而实现发展共享,利益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