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是首位的发展理念,在整个发展理念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有我国多年的发展实践的经验基础,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博采中外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精华的结果。我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政策系统化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篇章。
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摆在了第一位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创新发展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意味着创新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点、核心和第一动力,我国的发展将在创新驱动下更多地向引领型发展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推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甚至可以认为是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是,对于处于当前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国际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创新发展”的提出是一个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全新发展理念。从理论层面看,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有关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等方面理论认识综合创新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实践层面看,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是基于对中国发展阶段以及当今世情、国情的科学把握,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变化和出现的新条件、新问题和新实践,顺应当前世界技术、经济发展形势的新要求,博采西方经济学各学派有关创新的各种观点,继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提出的更具有全面性、科学性、人民性的创新发展观。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念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观,具有如下所述的核心动力观、人民本位观和全面系统观三方面内涵,是对发展观的重大突破。
核心动力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毋庸置疑,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创新。但是,将创新的意义提高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的高度,则是独树一帜的。习近平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的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动力,但核心在于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国内看,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依靠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我国基于低成本形成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的旧动能渐趋耗尽,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需要依靠创新。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将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商业模式和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加强对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资源的争夺,抓紧布局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我国来说,现在科技和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条件,面对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和产业条件与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结合,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总之,分析国际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民本位观:创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体现出人民本位论的核心理念。一方面实施创新的主体是人民,也就是创新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强调创新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也就是创新为了人民,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本位观内涵。从创新发展的主体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从创新发展的目的看,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这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密不可分,共享发展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创新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享受到了创新发展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本位观内涵,是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的重要方面。虽然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学派的观点中,也能够引申出一些关于强调创新发展依靠大众的思想,但是,最有影响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更多强调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甚至将企业家精神等同于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而马克思认为的创新主体更具有广泛性,包括工人、资本家和职业创新者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发展“本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了我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理论,实现了发展观的新突破。
全面系统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系统创新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创新发展观。所谓全面性,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面创新发展,也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要素的创新,这意味着创新发展需要国家的全面创新体系支撑,其中科技创新又是整个国家全面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谓系统性,创新发展理念不是一种孤立的发展理念,而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中的首位和核心发展理念,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与我党历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系统继承性。这种创新发展的全面系统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又一重要内涵。
创新发展不是孤立的,既与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构成了“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又具有系统继承性。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但核心在于创新。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体系,一是指明了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来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二是界定了发展的内涵重点,包括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重要内容;三是提出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一方面继承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理念的新突破。
创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驱动战略与政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我国发展的动力、方法论原则及关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而“十三五”规划则是以这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具体落实“十三五”还需要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对于创新发展而言,同样也是由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政策构成的国家创新发展治理逻辑,创新发展理念是回答创新的目的、意义、主体、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等有关创新的基本认识问题,而创新发展战略则是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通过推进创新实现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性的未来规划,创新发展政策则是政府具体推进创新、实施创新战略的举措,这整体构成了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创新发展的理论框架。
迄今为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具体的创新战略看,我国未来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战略、原始创新战略和非对称创新战略。
围绕创新发展战略,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当前创新政策的体系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了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人才培育和机制完善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未来创新发展的政策制订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关系、前沿技术突破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的关系、创新发展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技术能力形成和技术创新成果形成的关系、创新发展中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创新发展中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