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分析苏轼”成为教育方向

2017年10月13日 09:02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样“深沉”的题目是出自清华附小六年级小学生之手。近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

  相对于小学生的年龄阅历和知识水平,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所体现的专业性的确了得。不仅不少媒体在转载时使用了“逆天小学生”的说法,就连大人看了也不免大为惊诧。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称奇之外,也有某种担忧的声音传出。

  原因很简单,清华附小的学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大多数人都无法体验到的。同时,这些孩子大多是高知家庭出身,有不少学生也表示这些成果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和指导。这样的先发优势,更是多数普通人不具备的。

  虽然无法确定家长的介入程度究竟如何,但这足以说明,“逆天小学生”的背后,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受过较高教育水平且要为生计终日奔波的家长,能有精力和能力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帮助。

  联想到此前热议的“阶层固化”话题,不由得让人更为焦虑:在部分普通家庭报个课外补习班都要节衣缩食的现状下,下一代的差距会不会因为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变得越来越大?

  从个体出发,首先应该承认这样的先发差距客观存在。抛开所处地域、经济水平等外界因素不谈,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准和专业知识就是很难在短期内弥补的。不过,尽其所能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日常的陪伴和关注,这种种一切则应该是普适的。

  而对于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来说,应该在此事中有所启发。“大数据分析苏轼”不该仅仅成为令人一时惊诧的“奇闻”或是某个小集体的专属。对于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探索和尝试,应该成为教育者共同的目标。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教育方式的升级,并不完全是教育部门和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在现阶段,各项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是客观存在的,但唯有使教育的“蛋糕”做得足够大,“分蛋糕”的方式足够科学,才有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