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大数据分析苏轼,有人还在砸手机

2017年10月12日 09:11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阅读提示】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揭秘”苏轼的另一面

  锤子砸!扔水桶!中学销毁学生手机:为了学生好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清华附小的6年级小学生火了。今年适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小学生们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了解苏轼,还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从作业呈现看,书法、绘画笔精墨妙,《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社交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论文也资料翔实、图表遍布,让网友惊呼“逆天小学生”。

  同时,还有一则并不太起眼的消息: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没办法,一切为学生好。一看评论,点赞的网友还不少。

  一望可知,这两种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截然相反,乃至水火不容。大数据分析苏轼,必然需要用到现代通信技术,在网帖中,我们还看到了清华附小的学生、家长、老师建立了诸多微信群随时讨论,论文写作也运用了全世界各地的资料数据库,向信息世界完全开放。在砸手机一例中,则是将信息世界闭锁,视通讯技术为敌,呈现“反现代化”的趋势,将学生的心智封闭起来,填压进“语数外理化生”等书本题海的静态空间。

  相信这两所学校,都觉得自己是“一切为学生好”。在同一个国度,绝不相容的两种模式,又都能“为学生好”,不矛盾么?

  有人从升学压力、教育资源分布等尺度衡量,确实能看出二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合理”并不等同于“理想”,“为成绩好”也不等同于“为学生好”。稍有教育常识的人,不难看出二者究竟何者意味着“进步”。无论对砸手机抱着怎样的“了解之同情”,不妨扪心自问,更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成长于怎样的教育环境?相信读者自有对两种教育理念的价值衡量。

  由此,社会理性对于两种背道而驰的教育理念,是必然要作出选择的,必须要有方向性的判断。升学压力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但绝不是学生不能借助现代科技、自由探索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借口。要承认教育发展水准的差异,同时,更要有对追赶方向的把握。在现代科技赋予教育平权诸多可能、在教育改革成为时代语境的当下,如果连方向都迷失,对启发性教育的可能性连探索都不屑一顾,大量的学校、老师、家长乃至社会舆论把“暴力毁坏财物”的违反法律、违背理性的行为理直气壮地视作“一切为学生好”,那当真是一抹悲凉。

  清华附小的学生,他们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信念:教育,哪怕是小学生的教育,也是可以文采风流、星汉灿烂的。这是一种拥抱现代文明、接纳现代科技,卸下标准答案的枷锁、向自由探索敞开的教育。它理当成为我们整体教育水位抬升的标尺,也当成为学校教学改进乃至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层面可以参考的实例资源。

  网友对清华附小学生的佩服和钦羡,代表了一种共识层面的肯定,这样的教育,理当成为众多学校的常态。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尚有难度。但是,看着还有人在如痴如醉地“砸手机”,这条艰难的路,就是必须坚持的路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