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演员韩雪近日在微博上痛批携程旅游网捆绑销售,而这,已是近段时间携程遭遇的第二波舆论危机了。黄金周期间,有网络热文直指携程“一年坑消费者100亿”。目前,携程方面已发声明驳斥此文“造谣诽谤”,称多个预定渠道均不存在文中提到的问题。
孰是孰非,暂不好妄下定论,但在携程网“买票堪比高考审题”的吐槽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本来只想买张机票,却被搭售了专车券;本来只想订个酒店,不知怎的多买了张餐券……回头一看,原来商家已为我们默默预定了各种服务。要是没点眼力,极可能就稀里糊涂地掏了腰包。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只见于携程一家,实乃旅游网站的一大通病。平心而论,二三十块钱算不上什么大支出,很多人不是付不起,甚至不排除有人恰好需要,但以默认的方式“强买强卖”,吃相未免太难看,莫名给人心里添堵。
精于算计的商家深谙积少成多的道理,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但话说回来,眼前利益固然要紧,长远大账也不能不算。当下,旅游网站的市场蛋糕已被分得差不多,早期那种搭建一个信息集散地即可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获利空间大大压缩的现实,这些平台纷纷推出“组合产品”,只是,“搭配销售”不等于“捆绑销售”,其本质区别在于消费者是否知情、自愿。当今时代,人们的消费往往就在点一下手机的不经意间。商家抖个机灵是能多挣“仨瓜俩枣”,不过一旦用户发现自己被坑,很容易产生反弹心理。尤其是在讲究“用户黏性”的互联网世界,给用户“刨坑”无异于给自己“挖陷阱”。
这样的道理并不难懂,让这些平台主动“割肉”却不轻松。以携程为例,即便舆情如此汹汹,其作出的“妥协”也只是增加了不太显眼的“普通预定”,而原来的订票入口仍然醒目。打掉“携程们”的小九九,必须要有强力动作。今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多次要求涉事企业整改,民航局也发布规范严禁搭售。但和行业弊病比起来,这些警告恐怕只能算作毛毛雨。只有以法律形式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不断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商家真正感觉到疼了,他们才会收敛钻空子的冲动,实现由“被动改造”到“主动升级”的转身。
风波不断恶评不止,携程大概始料未及。不过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如果改不掉“小瞒小骗”的毛病,栽跟头是一定的。这不仅仅是于一家企业而言,整个行业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