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行为等方式,这类政策不仅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具有两面性,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有可能导致对经济的冲击。采用前瞻性货币政策,则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特点。预期管理就是一种前瞻性调控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愈益受到宏观调控部门的重视。尤其对于价格来说,通过预期引导公众行为,管理住了预期,就是牵住了调控价格波动的牛鼻子,而一旦管理不好预期,则会加大价格波动的幅度,助涨助跌,进而加大调控的难度。
长期以来,出于经济追赶式增长的需要,我国的物价稳定目标经常让位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往往需要根据经济增速目标来调整,这导致物价调整经常是后顾性的,当通货膨胀处于较高水平时才会进行调控。由于不太重视预期管理,公众也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随着近年来对预期管理的认识深化,我国开始不断重视预期管理的应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就多次提到利用预期管理的方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管理。2016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对权威人士的访谈文章中也指出,预期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无关痛痒,它来自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笔者认为,在宏观调控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十分必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当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实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外汇储备等的动态均衡与协调。
预期是微观主体的独特心理活动,是社会公众利用已有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做的判断,其中自然含有对政策加以预测并判断的成分。正因如此,在出台货币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预期的因素,明确公众与央行的反馈机制。预期对价格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中国和日本的房屋价格为例,日本家庭喜欢租房子,而中国家庭喜欢买房子,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百姓对房屋价格预期的不同。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经济低迷影响,房价一直处于跌势,人们已形成了房屋贬值预期,因此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租房而不是买房。与之相反,中国房价前些年的持续上涨,使人们形成了升值预期,因此更倾向于买房。可见,预期在价格走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预期不仅对通货膨胀有重要作用,还会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等活动,因此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协调预期、物价和增长的关系。尤其在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的背景下,更要发挥好预期的调节作用,通过预期调控实现均衡发展。加强预期管理也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重视预期管理,可以未雨绸缪,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政策可能造成的副作用,通过预调微调实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均衡协调。
完善的预期调控和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央行要将通胀预期的测度、发布和调控作为基本工作之一,不仅要有完善的调查问卷制度,并定期公布预期数据,而且要了解公众预期的形成机制、特征,将预期管理作为前瞻性管理方式的抓手和载体。央行的货币政策要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独立性,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的预期以及预期与政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在此过程中,媒体舆论、政府干预都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多采用这些温和手段来调控通货膨胀预期,间接调控物价。央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发布渠道要不断加以完善,比如在货币政策公告中增加通货膨胀等信息的披露力度和频次,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信息发布引导公众预期。政府还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其利用已有信息形成合理预期的能力。
其次是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的规模、趋势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并采取积极措施提前应对。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官方利率与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机制、路径,避免利率期限错配,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赋予利率期限结构合理有效的通货膨胀预期信息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利率波动与通货膨胀预期的互动机制,通过利率期限结构波动调控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出通货膨胀保护型债券,进一步明确通货膨胀预期与无风险实际利率、信用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让通货膨胀预期更直接影响市场收益率。应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发挥预期对公众行为的预调微调作用。
最后,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预期管理流程、方式以及应急预案与方法方面的经验,完善现有的预期调控指标、机制和手段,增强预调、微调能力,形成适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预期调控体系。一是明确公众预期形成机制、动态特征和驱动因素,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采取调控措施。二是要把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透明度、央行公告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央行的预期调控能力。三是重视前瞻性调控方式,通过引导公众预期和行为来实现调控任务,进而实现物价、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作者:何启志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