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砥砺奋进五年 从家乡巨变看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10月0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赵虎启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扎实推进,石家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站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一个辐射带动功能更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轮廓,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愈发清晰。

  开拓奋进,砥砺腾飞。这里的人们视野开阔,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这里的蓝天愈发清湛。石家庄,这颗燕赵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同时上演着“古”与“新”的华美交响曲。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是一座奋进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扎实推进,石家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今日石家庄,市区见蓝天,处处见绿地……作为一个石家庄人,我亲身体验并享受着美好的变化。

  路越来越宽

  五年来,石家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裕华路改造完毕,槐安路高架桥建成并全线通车。宽阔的槐安路、裕华路连接了东西市区,原来一个小时都有可能难以到达的路途,现在只要十五分钟就到了。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得到完善,城市道路得到新建、续建和大修,小街巷大部分进行了整修,交通状况明显好转。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需要。

  过去的五年里,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机场改扩建、新客站、京石武高铁等工程投用;石家庄地铁修到了家门口;太行大街、新城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正定古城保护加快推进……石家庄这座城市迈向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坚实步伐越来越快。

  天越来越蓝

  五年来,石家庄人民以坚强的决心和定力,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而不懈奋斗。多措并举,推动城市大气质量持续好转,努力在河北全省先行一步、率先突破。

  首先,突出科学治霾,提升精准水平,把加大能源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实行更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深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以压钢、压水泥、压电厂为重点,加快污染企业搬迁升级,持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其次,突出协同治霾,把压力传导到县、乡、村,推进市县联防联控、治标治本并举。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市区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市区见蓝天、处处有绿地的良好景观。

  最后,突出铁腕治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环保执法监管体系,坚持出重拳、用铁腕,坚决惩处污染环境行为,让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实惠越来越多

  去年11月底,石家庄完成城乡医保整合。原新农合新的药品目录由原来的1100种扩大到2600种,农村居民报销用药范围大幅提高。解决了基层就医药品可选范围小的问题,大大缩小实际医疗费发生额与报销额的差距,参保人员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五年来,石家庄市先后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原新农合参保人数559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5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共计711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为居民健康、保障基本医疗、解决因病致贫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石家庄正在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做好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保障、慈善服务、养老服务等各项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未来,石家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将越织越密。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今天的石家庄,小康社会各项重点监测指标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悠悠万事,民生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石家庄必将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民生蓝图”。

  五年历程非同寻常,五年成绩来之不易。一种豪迈在省会大地激荡,一股激情在石家庄儿女心中奔涌。当温柔的春风拂过,当清冽的冬风掠过,在这座城市里奋斗的人们,将千万个近五年的故事,化作省会发展诗篇中的动人音符。

  砥砺奋进五年间,信心满怀向未来。站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一个辐射带动功能更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轮廓,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愈发清晰。

  魅力石家庄,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势头更劲,现代风华更盛。

  魅力石家庄,承载着千万人民的期待,正朝着新定位、新目标扬帆起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赵虎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改革印记在庙堂,也在江湖

     全面深化改革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