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家谈】美国对华启动贸易调查弊大于利

2017年08月14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春霞

  无论是作为新的政策取向或是一种谈判策略,美国动用301条款在知识产权等领域向中国施压都弊大于利,可能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美贸易不平衡有深刻的结构和政策性原因,中美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开拓新的贸易合作领域,以此扭转当前贸易不平衡现状。

  有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当地时间14日签署行政备忘录,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决定是否展开对所谓“中国贸易行为”调查。此举引发各界对美国采取单边行动损害中美经贸关系的担忧。据悉,美国政府准备启动《1974年贸易法案》301条款,主要关注知识产权以及美资企业对华技术转让等领域。

  长期以来,动用301条款已成为美国处理所谓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一项工具。301条款调查允许美国政府不经世界贸易组织(WTO)授权就可采取相关措施。近年来,该条款主要在其特别修正案下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作为新的政策取向或是一种谈判策略,美国动用301条款在知识产权等领域向中国施压都弊大于利,可能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首先,中国是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占美国贸易赤字的附加值份额仅为30%左右,远低于账面上的47%。如果美国对华实行贸易制裁,在中国出口产业链上的美国、日本、韩国等企业都会受到冲击,其受影响程度甚至可能比中国企业还大。

  其次,在知识产权相关产业层面上,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很大程度上由外商直接投资的供应链驱动。2016年,美国在先进技术产品贸易上对华赤字为1140亿美元,占其对华贸易赤字总额的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不考虑信息和通信产品(这类产品受外资供应链驱动最多),先进技术产品贸易实际仅占中美贸易总量的8%,而且2011年以来一直是美国对华盈余。若无对华出口限制,美国在该领域的贸易盈余可能还要更高。因此,美国针对这类贸易的限制措施可能只会损害美国经济利益以及在中国出口供应链上的其他国际企业利益。

  有分析认为,解决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的关键在于增加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而不是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事实上,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更是受到严格管控。在美国商务部2007年公布对华出口管制清单中,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等20类高科技产品禁止对华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今年4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如果美国将对华出口管制程度降至对巴西的水平,对华贸易逆差就可缩减24%;如果降至对法国的水平,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34%。若中美能够通过谈判扩大从美国进口高科技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中国技术更新换代的需求,还可以有效扩大美国对华出口,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此外,能源贸易是中美最大的新领域,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美国通过页岩气开发强力介入世界能源贸易体系,可能成为重要的能源输出国,由此看来,中美能源贸易大有可为。目前,美国天然气输华政策障碍开始破冰,今年前5个月中国自美进口天然气已达40万吨,从美国日均进口原油近10万桶,是2016年平均水平的10倍。未来中美能源贸易有望进一步攀升。

  与此同时,中美农产品贸易也大有可为。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市场开放力度,粮食及农产品进口也不断增多。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中美在农业领域合作仍有空间。

  中美贸易不平衡有深刻的结构和政策性原因,目前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中美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开拓新的贸易合作领域,以此扭转当前贸易不平衡现状,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中方,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增加贸易战的风险。(作者:李春霞)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