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资源品价格短期暴涨 供给侧改革要掌握好节奏力度

2017年08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杜坤维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经济形势多变,切不可寄望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去产能的力度要非常谨慎,要注意控制好节奏,合理评价市场供需变化,防止资源品价格出现短期暴涨,给下游行业带来巨大生存压力,从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让大家利益均沾。  

  现代经济产业链错综复杂,一环扣一环,尤其是资源品价格的波动对经济影响巨大。要合理地控制资源品价格波动及其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掌握好节奏与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钢铁、煤炭、有色等上游行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面对市场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人民日报7月31日发表《去产能 别纠结》一文认为,短期内钢煤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回升,恰恰是去产能带来的积极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策,而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远大计,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去产能有助于长远发展,不能纠结于短期利益。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过一定要注意节奏与力度。如果上游经营风险缓解了,但是下游行业陷入经营困境,风险从一个行业向另一个行业转移,就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这样的情况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

  81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实体经济样本企业原材料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同比上升7.21%,其中,制造业样本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84%。同时,企业还面临用地及房租成本普遍上涨、用能成本有所上升、用工成本依然刚性上升等成本负担。

  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对原材料涨价等成本升高缺少强大的转嫁能力,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就可能会导致制造业陷入困境。因此,遏制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应该被及时提上议事日程。

  上游产品都是资源行业为主,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合理平衡各方利益,理性评价价格上涨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谨慎评估资源价格上涨对整个中国制造业成本的影响,绝不能让资源行业爆赚、而中下游行业重负难堪的失衡情况发生。

  国内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阶段,生存环境依然艰难,目前有关政策着眼点是让某些行业坚守阵地,从而杜绝上游产品价格暴涨对下游行业的传导,防止制造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处境。

  最为典型的就是动力煤暴涨。目前秦皇岛的5500大卡价格高达650元,而煤电行业盈亏平衡点则是550元,煤价上涨让煤炭企业笑开了花。上半年煤炭行业大赚,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1233.4亿元,而去年同期利润仅13.9亿元,利润增长了近90倍。

  但是,国内实行的是“市场煤”、“计划电”,于是问题就来了。火电行业亏得买煤的钱都没有,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煤,要依靠政府力量才能买到煤。而上网电价此前并没有快速同步上调,只是近期部分地区才上调了电价。由于电价上涨幅度很小,难以对冲煤炭价格暴涨带来的成本上涨,即使上网电价调整,电网销售端的电价也仍然不变。电厂、电网如何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已经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产业链利益格局是难以持久的。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迟早要向下游行业传导,可下游行业,尤其是高耗能和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企业,针对电价等价格上涨做好准备了吗?像钢铁、水泥等,一旦电价上涨,又会推动此类行业成本上涨,致使其重新陷入微利状态。

  对此,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经济形势多变,切不可寄望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去产能的力度要非常谨慎,要注意控制好节奏,合理评价市场供需变化,防止资源品价格出现短期暴涨,给下游行业带来巨大生存压力,从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让大家利益均沾。(中国经济网网友 杜坤维)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去产能呼唤破旧立新

     去产能须防“萝卜快了不洗泥”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