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都市“隐形人”要有明显的公共服务

2017年08月07日 13:25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据社科院今年7月发布的《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认为,随迁老人一般是指因照顾晚辈等需求,随在京落户的子女生活两个月以上的老年人。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这类人群中,因语言习惯、人际关系等原因,鲜少出户的老人,却成了社区中的“隐形人”。(8月5日央广网)

  那么这样的“隐形人”,在全国有多少呢?2015年卫计委的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我国随迁老人将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周军认为,如果这些老人出现对身份、心理认知的偏差,会带来社交行为的阻碍,或出现精神抑郁等问题,成为精神疾患高发人群。

  如果这些老人出现精神问题,那么则成了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从记者调查来看,大多数老人朋友圈的数量仍为0,除了照顾孩子,生活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娱乐,而老人的子女也很少与老人做些交流,很少有子女知道老人在社区有几个朋友,能否叫出他们的名字。也就是说,由于语言沟通障碍等各方面的原因,随迁老人对社区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并不强。

  拯救都市“隐形人”,让这些人有机的融入当地社区,就要有明显的公共服务及时跟上。即让这些老人们与当地老人一样,能够享受到所在地的公共服务。

  今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其中规定,除极少数超大城市需按政策落户外,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自愿随子女迁移户口,依法依规享受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应该说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是,从人均寿命来说,《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6.1岁。也就是说,真正80岁以上又能享受到当地各项公共服务的老人实在不多。控制80岁这条线,就像一些地方只给100岁以上的老人发补贴一样,含金量实在不高。老人自愿随子女迁移户口政策还可以再放宽一些,比如60岁以上。

  另外还要看到,老人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只要在这个城市消费,就给这个城市带来税收贡献,他们理应享受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且,老人来到子女身边,一般来说,由于需要相互照顾,是不会单独居住的,完全不必担心会造成当地房价的上升。而就老人的医疗保障来说,现在的异地报销的政策已经解除了后顾之忧。当地政府不必担心这些老人坐享了当地财政补贴。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当地政府有必要让老人所在地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老人日常照料中心向这些老年人开放。同时,作为子女,也要多与老人交流,并给老人普及一些有关常识。要知道,老人的健康才是儿女最大的福,如果老人早早倒下,那么最受罪的还是儿女们。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