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现金”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碰撞(图)

2017年08月04日 11:13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当商家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方式时,到底有没有违法呢?随着无现金社会渐成气候,相关争论不绝于耳。接近央行人士近日向记者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属于违法行为。(8月3日《上海证券报》)

  在移动支付方兴未艾的当下,“无现金社会”逐渐往纵深发展。作为武汉市民,笔者最近发现在公交车上,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支付车费了。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无现金社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真正地实现了让“金融更普惠,商业更智能”。

  “无现金社会”说到底只是一种理想的图景,绝对的“无现金社会”是难以出现的。一方面,移动支付不是万能的,在网络不够发达的地方或者消费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消费者要购买商品或服务,就不得不支付现金;另一方面,移动支付难免会有边缘地带和边缘群体,对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移动支付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拒收现金”说到底,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摩擦与碰撞。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出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拒收现金;从工具理性的角度上来说,为了防范风险和便于管理,一些公共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接受现金缴费,许多学校食堂都不接受现金消费而是要“预付费充卡”。

网络图

  商家拒收现金的,在市场交易中相对少见。对于商家而言,多一单生意,自然多一份收益,谁都不会有钱不赚;在有多种支付方式可以供消费者选择的情况下,部分商家倾向于建议消费者采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以避免找零的麻烦和规避收到假币的风险。如果消费者坚持要用现金支付,商家往往都会妥协与退让,不会真正地拒绝现金支付。

  消费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博弈的过程,以寻得双方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为了完成交易,双方有些时候不得不互相妥协与退让。以网购为例,商家不仅与消费者素不相识,还远隔千山万水,怎么收现金? 如果消费者是商家的熟人,两人的距离又不远,谁会拒绝收现金昵?如果商家任性、偏执地拒收现金,消费者也不愿意让步,大不了不做这笔生意了嘛;在商品经济如火如荼、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消费者显然不怕有钱买不到商品。

  一个好的社会规范,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倡导移动支付,不拒绝现金支付,才是商家应有的态度。与商家“拒收现金”相比,一些公共部门“拒收现金”的做法,更应该改进——在支持推广移动支付的同时,也应该保障现金支付渠道的通畅,以切实地便民利民;那种“方便自己,麻烦办事民众”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成本转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