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邵立国:新工匠精神正在中国培育

2017年08月04日 07:45   来源:环球时报   

  最近几年,工匠精神被广为提及,重视质量、追求极致让人敬重推崇。不过,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凡涉及工匠精神,必提德国、日本,不少人将我国与德、日产品的差异,完全归于文化传统中工匠精神的缺失,这有失偏颇。

  中华民族血液中,从不缺少“工匠精神”的基因。数千年历史中,既有鲁班、黄道婆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等老字号品牌,当代更有华为、海尔、格力等一批可与跨国巨头争锋的龙头企业,这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典范。可以说,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等方面,中外的工匠精神内涵没有本质差别。

  需要承认,与德、日、美等国相比,我国工业化进程较短,速度较快,系统性培育工匠精神、提升质量品牌等方面经验不足,在制度保障、激励措施、方法积累、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回顾历史,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也曾一度被贴上“低端廉价”的标签,是通过实施“质量革命”“质量振兴”“质量救国”等战略,出台系列政策法规,推行先进技术,增强全民教育等手段,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得以塑造为如今高品质的形象。

  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中国制造最初只能以“物美价廉”的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在之后的超高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产品的品质与内涵,假冒伪劣和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尤其在毒奶粉、苏丹红等事件之后,中国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受到严重打击。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随着高铁、核电、家电、手机等一系列高品质产品走出国门,国内消费者也逐步重拾信心,中国制造的美誉度正在回升。当前恰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生产、制造模式发展深刻变革,正为工匠精神赋予新的理念与内涵。

  创新。当前,数字、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吸收最前沿的技术,鼓励推陈出新。

  协作。当前的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与分享,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同时,注重分工中的专业化与精细化,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自信。融合与开放,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同时,要坚持民族自信,理性看待发展瓶颈和短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层次。

  文化。工匠精神不应仅局限于制造业,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成为一种国民精神与文化,无论企业或是个人,都应逐步养成严格自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十年磨一剑”,质量的提升与品牌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工匠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要逐步完善激励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增强品牌意识,提升软实力,早日重塑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作者是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出版业须厚植工匠文化    2017年06月28日
  • ·以工匠精神涵养制造强国气质    2017年06月08日
  • ·从贴瓷工到大国工匠……    2017年03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