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国工匠呼唤更多优质职业教育

2017年04月19日 07:18   来源:红网   舒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近两年,“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成了很火的词儿,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案例,比如,苹果公司对产品细节的“吹毛求疵”,日益崛起的华为对产品质量近乎“变态”的严苛……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才使得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呈几何式质变,最终赢得了市场和口碑。

  虽说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但追根溯源,还是始于职业教育。拥有同样的原料、生产线和管理标准,为何我们的工人无法生产出与发达国家媲美的产品,问题就出在欠缺“工匠精神”上。目前,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技能本位,忽视职教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格培养,显然不是当代工匠所应倡导的精神内涵。

  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社会上对于职教学生,有着不容乐观的定势思维:“职校学生不是好学生”。可怕的是,这一观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社会舆论走向,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工匠精神的深浅、多少。如今,工匠早已不只是生产线上简单的操作手和工具,应该是有创意、有想象力、有反思力的职业代表。

  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理应为我国“制造业”向“智造业”发展提供更贴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和精神财富。究竟如何培养出更多真正的大国工匠,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这是当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深思的命题。

  如今的社会,高手在民间,流动着一批默默无闻的工匠,比如街头手艺人、“非遗”传人、企事业单位里的能工巧匠等,广大职业教育者可否以此为契机,将“工匠精神”更自然地融入其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呢?邀请这些“兼职老师”来为职业学校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谓再合适不过了。简单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他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高度来让学生耳濡目染,用工匠们那种坚持、专注、耐心、淡然、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品质感染学生,何乐而不为呢?相对于那些满堂灌的理论大师们,广大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需要,也最喜欢的,该是这些平凡、朴素的一线工匠们啊!

  其实,建立一支师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一些职教发达的国家已经尝到了甜头。德国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得益于他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延续又根源于其成熟的职业教育。的确,只有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水乳交融,实现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的相互成就才不会是梦。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