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工匠精神亟需制度“土壤”

2017年02月24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杜 铭

  诚然,“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奉献精神,但社会也不应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任凭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投机钻营分子如鱼得水、大行其道

  最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故宫“百年大修”遇到“制度困境”,导致工程一度停顿。尽管经过有关部门协调,部分困难经“特事特办”得到了解决,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仍值得反思。在全国上下倡导和热议“工匠精神”的当下,我们是否为鼓励、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制度“土壤”?

  拿故宫来说,从事古建筑修复的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不能返聘,导致故宫“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个走掉;培养的年轻人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年轻人又不愿学瓦匠、木匠,导致好手艺传承不下去。这反映出当前编制体制及用人制度存在保守僵化之处,不仅没有为激发“工匠精神”提供有效手段,甚至某些条条框框还限制了“工匠精神”的生长。

  其实,类似“制度困境”并不鲜见。比如,很多单位编制内外人员待遇“冰火两重天”,编制内人员端着“铁饭碗”却不思进取;编制外人员干着同样的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保障。比如,有的单位分配机制存在缺陷,一线劳动者待遇偏低,导致肯干活、会干活、干活好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行政人员却过于“浮肿”。再比如,有的单位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上述种种制度弊端,不仅不利于鼓励人才沉下心钻研业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深、做透、做精,长此以往,甚至会起到“逆向淘汰”的作用,导致该进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留不住,造成人心涣散、队伍松弛、业务荒疏。

  诚然,“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但社会也不应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任凭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投机钻营分子如鱼得水、大行其道。如果放任“劣币驱逐良币”,讲求“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只会日渐凋敝、后继乏人。

  要想让“工匠精神”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亟需培育好制度“土壤”,打破一切不利于鼓励人才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桎梏。具体来说,政策和资源要向一线劳动者倾斜,用制度保障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和收入;营造合理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事业舞台;完善现有评价体系,给予人才充分信任,鼓励其多出精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 铭)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