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工匠精神涵养制造强国气质

2017年06月08日 07:54   来源:文汇报   曹祎遐 耿昊裔

  核心观点

  今日,国内外职业技能高手同台竞技,切磋技艺,必将鼓舞更多青年热爱技能、崇尚技能,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试想未来,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优秀技师、数以万计的技能大师的共同打造下,一大批独具匠心的中国产品引领世界潮流,“中国制造”将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国品牌必将蜚声海内外

  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正在上海、苏州两地进行。此次大赛正值我国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之际,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技能人才的实力,更表明了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打造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雄心。

  激活工匠精神的历史基因

  “工匠”一词最早出自先秦史籍《逸周书·文传》,原意泛指从事手艺之人。自此以后,工匠作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苏州市内有两条道路,一条名为干将路,另一条名为莫邪路,这两条交叉的道路纪念着春秋著名铸剑师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干将莫邪”或许只是一段传说,但是他们所代表的铸剑师却是工匠的典型代表。战国初年,越国人欧冶子在祖辈传授的技艺基础上,刻苦钻研,发现了铜与铁在金属性能方面的差异性,创造性地铸造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显然,无论是干将莫邪与楚王之间复仇故事,还是欧冶子的创新轶事,无不将工匠刻画为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的人物形象。如果说传奇故事不足为信,那么,当战国的“水晶杯”、三国的“快餐盒”、唐朝的“高跟鞋”等等文物展现在人们面前时,这些古代工匠们的传世成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历史上的工匠群体特征。

  然而,毋庸讳言,当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少有人潜心于技艺研究,乃至出现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也将金融机构作为就业首选的现象。制造业不能获得所需人才,品质不足与消费者追求品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制造业效益持续下滑。于是,在2016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并要求“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

  从工匠精神的提出,到工匠精神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共鸣,就在于它契合了现实需要。从李斌、刘根敏、王康健等为代表的现代工匠身上,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它是贯彻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

  营造崇尚技能的工匠文化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一名工匠应该将工作质量置于首位,其次才考虑待遇之类的问题。然而,要实际做到这点,亟需从人才、制度、环境三个方面促进“工匠文化”土壤的生长:

  ———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当前社会,“学而优则仕”理念依然深入人心,职业院校很难吸引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制约着高素质技能人才梯队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政策上建立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升学“立交桥”。也许,学历鸿沟的弥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更广泛地宣传树立“崇尚劳动,让劳动者更光荣”的正确观念,培育追求卓越技能的“工匠文化”。

  ———拓宽技能人才职业渠道。我国的职称体系主要面向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职业技能人才则采用从等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能力鉴定体系。尽管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明确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的待遇,但是许多企业受人才任用资格的限制,技能人才往往被限定于某个具体的岗位上,而岗位定型在经济结构处于变革期存在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因此,应该拓宽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渠道,让他们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领域有充分发展才智的用武之地。

  ———确立工匠品牌要素地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过程中,如何打造优秀品牌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品牌”是一种符号、一种承诺、一种关系等等,所考虑的更多是品牌与市场的互动。在路径选择上,往往偏向于品牌的符号设计、理念包装、传播渠道建设等。实际上,工业品牌赖以维系的基础是品质,而保障品质的中坚力量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工匠。比如,德国品牌的形象就离不开高素质工匠创造的高品质产品所带来的口碑效应。

  今日,国内外职业技能高手同台竞技,切磋技艺,必将鼓舞更多青年热爱技能、崇尚技能,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试想未来,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优秀技师、数以万计的技能大师的共同打造下,一大批独具匠心的中国产品引领世界潮流,“中国制造”将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国品牌必将蜚声海内外!

  (作为分别为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工程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