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环保政绩考核力度,加大环保问责追责力度,以倒逼各级党政官员摆脱畸形政绩观的羁绊,摒弃“假装治污”的投机心理,增强主动治污的积极性,靠实打实的环保成绩为生态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8月1日,伴随着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反馈督察情况,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已全部出炉。截至今年6月底,该批次中央环保督察的7个省份共问责4600余人,此外还开出了超3.6亿元的巨额“环保罚单”,多地因为在污染治理中有弄虚作假行为遭点名。(8月2日人民网)
环保督察中发现的“假装治污”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比如,天津市宁河区落实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敷衍塞责,为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仅采取杂物堵塞排污口、设立挡水墙等临时性措施,管网建设等治本工程严重滞后。再比如,天津市静海区水务局为应付环境保护督察,编造会议纪要和工作台账,影响十分恶劣。
以往,“假装治污”多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由于企业经营是市场行为,以获取经济效益为最大目标,一些企业缺少环境意识,不懂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或者因为治污成本较高,不愿主动治污,于是就置环境法律法规于不顾,顶风作案、污染环境。但如今,一些环境执法部门也深陷其中,成为“假装治污”的主体,就不能不令我们反思了。
执法部门“假装治污”,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环保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涉及政绩时更是不重视环保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排污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当地政府力行地方保护主义,一味地纵容企业违法排污。
“假装治污”挑战环保底线,如果当地政府对违法排污企业一味迁就,就不仅有纵容的嫌疑,甚至可以称之为沆瀣一气,势必造成不公正现象,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治环保先治吏”,要想彻底杜绝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必须打掉这些企业背后的保护伞。中央明确提出要改变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不再以“GDP”论英雄,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损害生态环境将终身追究责任,给各级领导干部按上了“紧箍”。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环保政绩考核力度,加大环保问责追责力度,以倒逼各级党政官员摆脱畸形政绩观的羁绊,摒弃“假装治污”的投机心理,增强主动治污的积极性,靠实打实的环保成绩为生态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