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环保数据造假者不能手软

2017年02月16日 08: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的基础,然而在一些地区,一些地方和不法企业为逃避监管,在利益驱动下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干扰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导致企业污染源数据问题频出,造假失真情况时有发生。

  不少网民表示,环保数据造假一方面源于个别企业为追逐利益逃避监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监管部门工作不力甚至纵容造假者。应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双管齐下,理顺环保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更要推动企业污染数据公开,构建“不敢、不能、不想”造假的环境监测信息新生态。

  造假时有发生

  网民“吴学安“称,一些不法企业为逃避监管,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干扰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导致企业污染源数据问题频出,造假失真情况时有发生。而一些地方政府却抱着陈旧的唯GDP政绩观,对偷排、乱排、数据造假的企业,依然暗中保护。

  网民“fkue411”称,数据造假分几种情况:一种是从源头造假,比如在监测的时候降低工况负荷,排放污染物自然减少;或者稀释排放,增加风量或者水量。一种是从采样入手,修改仪器参数,替换样品。更直接的造假就是手写数据。

  网民“赵志疆”称,企业在自动监测设施及数据上弄虚作假的事时有发生,环保部对此多次通报,并将此列入执法检查重点,但此类事件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相比企业超标排放的巨大所得,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过于轻微;更严重的是,出于对地方利益的维护,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此置若罔闻,甚至主动参与。

  提高违法成本

  网民“吴学安“说,杜绝污染源数据造假现象,不仅要靠排污企业强化依法依规经营意识和社会责任,不赚“昧心钱”,还要靠执法部门忠于职守,严格执法。一方面,加强制度设计和安排。从硬件、软件和技术方面完善现有在线动态监测系统,提高数据造假的技术门槛,修补监测漏洞;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污染数据公开,通过加大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力度,让企业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树起不敢、不愿、不想造假的法律“红线”。

  有网民认为,环保自动监测是为了缓解环保检测人员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数据造假入刑之后,环保数据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数据造假,应进一步加强数据抽查核对与现场监督执法的力度。

  网民“6062503270”认为,有关部门应建立数据异常处理与实时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审核复核后的数据共享时效,建立健全异常数据处理机制;严肃查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将干扰调查、查处不力、隐瞒不报等情形纳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范畴,联合公安部门对大案要案挂牌督办,坚决打击监测数据造假行为。

  (记者 赵东东 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提高环保权重关键在落实    2017年01月19日
  • ·依法环保并非软约束    2016年12月12日
  • ·环保不合格,发展怎能称优秀    2016年11月21日
  • ·对环保庸政懒政须严加追责    2016年1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