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终结环保“自行减压”式自欺

2016年11月17日 07:38   来源:京华时报   刘文嘉

  破除这种自欺的惯性,需要和反腐一样拿出“狠劲”。应借环保督察风暴,在一些重点省份、生态治理上的“深水区”形成这种“环保第一”机制。

  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16日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反馈了环保督察意见,有对实绩的肯定,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揭批。比如反馈意见指出,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对石嘴山、吴忠等污染较重地区的PM10年均浓度控制要求,较2014年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分别放宽63%和62%,属于“自行减压”。

  自行减压的情况不只存在于宁夏。今年年初中央环保督察组首次“亮剑”、督察河北后,也曾在反馈意见中犀利直言:河北“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在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传导中层层衰减。”两个省级行政区都倚重重工业,都存在环境脆弱、生产粗放、开采无度、产能落后的历史包袱,都处于平衡各种社会诉求突破转型瓶颈的关节点上,“自行减压”的情况出现在意料之中,展示出旧有发展思路巨大的抗压和回弹能力。

  在环保问题上,共识早就有,道理也皆是常识。各地的施政者比评论者更明白,“自行减压”是一种自欺,是拿短期利益换长远利益、拿局部利益换全局利益。但历史包袱堆积到今天,牵扯就业、民生、维稳、财政收入、GDP增长各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的治理空间已非常狭窄,纵容污染、消极治污的现象由此难免。破除这种自欺的惯性,需要和反腐一样拿出“狠劲”。

  中央环保督察正掀起一股“生态领域的巡视风暴”,应该借着这个力道,赋予环保政治任务的内涵,形成一种环保型政绩观。为了对冲“吸毒气、喝毒水搞发展”的荒唐现实,应该有点矫枉必先过正的力道,将生态价值放置在社会治理价值排序中的第一位,将环保效果作为评估地方发展质量的基本面,将环保政绩作为评价官员政绩的第一标准,由此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产生虹吸效应。

  这种“处处放在第一位”的建议似乎简单粗暴,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但说实话,恰恰因为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了先发国家几百年的老路,社会问题和矛盾呈现“时空压缩”的特点,才不可能怀着理想主义的态度“务求多赢”。

  将环保至于评价标准的首位,一是考虑到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威胁国民生存的程度,并没有从长计议的时间余地;二是因为从社会发展时段上来看,困扰中国社会的第一位问题已由过去的“吃上饭”变为了现在的“能呼吸”,良好生态已是最大的民生;三是因为在长期形成的治理格局和价值排序中,如果环保不是第一,而只是“重要方面”,那么几乎一定会在角力中成为输家,甚至被边缘化。生态治理的重压之下,地方“自行减压”还能减去六成以上,足见这种博弈靠“平常心”是赢不了的。

  这两年,环保已在原则上纳入了干部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也已开启,但仍不能说环保已经被放在施策和干部评价中的第一位置。应借环保督察风暴,在一些重点省份、生态治理上的“深水区”形成这种“环保第一”机制,真正达成一种彻底反拨的趋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