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保乱作为万万要不得

2017年08月03日 08: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记者高敬

  近期公布的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情况反馈指出,一些地方环保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多见。有的地方出台“土政策”干预环境执法,有的地方由财政资金为企业治污“买单”,甚至有地方政府为污染企业“背书”,为企业出具排放达标的虚假证明。

  眼下,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且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环保工作容不得半点乱作为。

  与对生态环境问题袖手旁观的不作为问题相比,地方政府部门乱作为危害更大。环保乱作为,会掩盖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甚至会纵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一个长年超标排放的企业,因为有了政府乱作为的“加持”,摇身一变成为达标排放企业。企业怎么可能再有动力增加环保投入、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呢?仗着限制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开展环境执法检查的“土政策”护体,企业排污会不会变得肆无忌惮?

  环保乱作为带来的不只是个别企业超标排污这么简单,更恶劣的是这种做法恶化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好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治理污染排放,成本随之上升。但要与乱作为保护下的污染企业同台竞争,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好企业发展空间受挤压。而最终受到伤害的是父老乡亲和孙子后代。

  如何管住地方政府部门环保乱作为的“手”?

  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一定要强化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只有不断增强中央环保督察的力度,让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环保责任,看到环保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后果,才能有效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大胆作为,但不胡作非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环保部督查组济南被扣是偶然吗    2017年04月18日
  • ·环保自律 别连小孩都不如    2017年03月24日
  • ·对环保数据造假者不能手软    2017年02月16日
  • ·提高环保权重关键在落实    2017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