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大且美丽的书店不是书的“杀手”

2017年07月24日 08:08   来源:工人日报   刘颖余

  最近,纸质书和实体书店的日子都过得不错。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总规模同比增长12.30%,在纸媒陷入衰退的时候,纸质书的销量反而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几年前,实体书店被断定必死无疑,但几年过去了,许多实体书店死了,更多的实体书店却开张了,实体书店的数量不减反增。

  新生的实体书店,以大型商场为驻地,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这些书店大多豪华而美丽——店面巨大,超过1000平方米是标配,不少甚至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书店的设计和装修也颇为讲究,店面宽敞,灯光明亮,造型争奇斗艳。北京的言几又书店,屋顶被设计成浩瀚星空的模样;成都的言几又书店,活动区有一整面墙的书。当然,这些书,并不用于销售,也不借阅,就是一个背景墙,非常有利于网友拍照,然后发朋友圈,效果据说非常震撼,看起来无比高大上。

  豪华而美丽,并非这些书店的全部。和传统书店相比,他们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卖书不再是主要任务,文创产品、专题讲座、手工艺品、咖啡和茶……这些和书关系不大的东西反而成为书店营销的支柱,在这里,书更多的成为一种背景,书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买书看书——北京著名的单向街书店干脆直接就叫“空间”,名字里边甚至就没有出现“书店”字样。

  这看起来很商业,很庸俗,有情怀的人或喜欢怀旧的人就有点受不了啦。书店怎么能不卖书呢?卖书的店员怎能不爱书呢?有论者就振臂疾呼,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杀死了书。资本青睐书店,是一种精明的生意,并不是书和作家的福音。

  的确,如今书店的玩法让真正的爱书人有点不好接受。对于这些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来说,书似乎是被“利用”了,对于那些逛书店的人,他们似乎是也附庸风雅多于真正的爱书读书,但我的想法是,即使是被利用,也应该好过被冷落。即使是附庸风雅流连书海,也总是好过下意识地翻动手机。再说,“被利用”,也不一定让人感觉吃亏。如果高大且美丽的书店,让商场沾点书香,让爱书人有个舒适的好去处,让传统的书店实现重生,那我倒觉得这件事没有什么不好。

  没有人规定书店只能卖书,也没有人要求到书店一定要买书。读书是世上最公平的事,如果某些人通过逛高大而美丽的书店,变得爱看书,那岂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即使他到书店只是寻找一种消费体验,甚至变成一种炫耀,那也似乎并无不妥,至少不应被耻笑。读书热,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全社会对于书有一种基本的尊重和敬意。古人说的“敬惜字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书店变得高大且美丽,是时代使然。也许,它只是换了一个生态,一个活法而已。过去,谁也想不到书店会变成这个样子,同样道理,我们也无法想象,更远的未来,书店是个什么样子。过去的书店功能单一,因为那时读书是很单纯、很私人的事,那时的人对于读书也有一种天然的饥渴(因为求知欲被压抑已久),现在,读书不再是一种需要和本能,读书也不纯然是个体的事情,而有了社交属性,因此,书店开成“大书房”“文化空间”的样子,其实也是顺理成章,反应了读书方式和文化生活的变迁。

  说实在的,我有时也怀念当年逛“风入松”的感觉,但时代不一样了,在今天开书店,仅靠情怀,仅靠对书的挚爱,是不够的。书店本质上是一种生意,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书店的生态越来越融合化、复合化、多元化,是一种大势所趋。只卖书的传统书店,依然会存在,但它们的价值正在于“非主流”,喜欢怀旧和讲情怀的人,不妨去传统书店,但似乎犯不着对新式书店痛心疾首。

  在当下,能够杀死书的东西很多,但一定不是那些高大且美丽的书店。高大且美丽的书店,非但不会杀死书,而且还能让书受益,它不是书的“杀手”,而是书和爱书人的朋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共享书店”期待共同呵护    2017年07月20日
  • ·“共享书店”是有益的创新探索    2017年07月19日
  • ·搞活“共享书店”要算好两笔账    2017年07月19日
  • ·时尚书店杀不死书,烂书才会    2017年07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