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于频繁地调整,难免会让企业无所适从、看不清方向,或者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
“去年刚花了1000多万元,按照标准对厂里的燃煤锅炉进行了环保改造。今年省里又出了提高标准的新政策,2019年前这几台锅炉就得全部淘汰。”一位企业家向记者吐槽,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让企业很不适应。想到明年改造锅炉又得花上几千万元,设备停产还带来隐性损失,他就很头疼,“提高环保标准是应该的,但我们最怕的就是今天干的事情明天不一定算数。”
今天政策允许的,明天突然不允许了;今天符合标准的,明天又不符合标准了;今天扶持鼓励的,明天要打压限制;今天规划定在此处,明天又调整改到别处了……之前到企业调查时,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政策“翻烧饼”问题。
之所以反映强烈,盖因政策“翻烧饼”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很大。一家原在甲市的企业曾因看中乙市“税收洼地”的优势,便将产能逐步转移过去。就在企业打算彻底“挪窝”之时,乙市所在的省政府下了公文,叫停了此前省内各市自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站在政府一边,规范优惠事出有因、师出有名,但站在企业一边,则可能是巨大打击。
环保标准、用地规划、资金扶持……哪项都直接关联着企业的成本、利润、生存空间,调整哪项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或要调整产品结构、技术路线、竞争策略,或要改造设备乃至重新引进,或要增减生产规模甚至搬迁重建。若政策过于频繁地调整,难免会让企业无所适从、看不清方向,或者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
应当看到,制定产业政策,尤其是一些关键改革措施,决策难度和复杂程度的确不低——顾得了东可能就顾不上西,挑起一根针可能扯出千根线。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意识和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在稳定度、连续性上总体好转。但是,问题解决得并不彻底,在一些行业、一些地方,依然是“拍脑袋”决策,“烧饼”还在翻。要提高政策稳定性,需要有关部门改进的地方还不少。
一来,政策出台要慎之又慎。
市场运行有其内在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应当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政府管好该管的事。要知道,有些文件寥寥数笔,却牵扯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企业;有些政策看似平淡,但可能深度影响到行业走势、区域发展。正因如此,决策者一定要对手中政策“武器”的威力有清醒的认识。
二来,政策设计要稳而又稳。
制定产业政策应当把握住两个方面:一要方向明确、主次分明、底线清晰,确定哪些部分确实不能有所通融、商量着来;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地把企业是否欢迎、能否承受作为重要参考,在政策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时,不要那么绝对,在政策确需调整时,给出过渡期。
还拿提高环保标准这事来说,改善环境是全民所盼,政府当然要坚定方向,但与此同时,也应给企业以清晰明确的预期、长远决策的依据。短期、中期、长期之内的环保控制标准是什么、设备具体要求有哪些,都需要政府向企业广而告之,负责任地打好“预防针”。
说实话,在这个不少人追求赚快钱的时代,坚持做实业的那些企业很不容易。为了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各地真得重视企业呼声,少翻些“烧饼”!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