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专“怼”传统媒体

2017年07月07日 07:49   来源:北京日报   范勇鹏

  从去年大选开始,特朗普就一直不留情面地批评美国传统主流媒体。最近,这场斗法又掀新高潮。7月1日晚间特朗普在其个人推特上发文表示,“考虑将‘假新闻CNN’的名字改为‘欺诈新闻CNN’。”随后又上传一段长约28秒的“痛打CNN”的恶搞视频。CNN立刻反击:“美国的总统鼓励对记者采用暴力,这真是悲哀的一天。”

  过去我们知道美国的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力”、“无冕之王”。在选举政治中,媒体通常会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多数候选人都会小心翼翼地迎合或收买媒体。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的行为似乎严重地不合逻辑。可是这背后其实有着新的逻辑,那就是当前美国传播形式和政治策略正在发生改变。

  首先是传播形式的改变弱化了传统媒体对政治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各党派都强调新闻自由,但媒体始终是政治的附庸。特别是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垄断大潮的“洗礼”,媒体成了大财团的“看门狗”,愈发成为资本和政治精英集团共谋的工具。在精英集团操纵下,媒体有目的地影响民意,大规模地制造共识,形成了媒体有能力影响政治的表象。殊不知,这种所谓的影响力无非是基于媒体的工具性价值。一旦精英集团掌握了新的、更有效的操纵民意的手段,传统媒体就会被弃若敝屣。

  构筑于互联网之上的新媒体就是这种新的操纵手段。在主流意识不断被消解的“后现代”社会,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力量。自奥巴马竞选时,网络和社交媒体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特朗普更是深谙“网红大V”之道,深夜发推、人身互喷、语不惊人死不休、使用简单粗陋的语言等等,有效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逻辑和阅读习惯。正是基于此,他敢于大胆地抛弃甚至刻意羞辱传统媒体,因为在他看来,“权力”已经不再属于传统媒体。

  其次,新传播形式也改变了选举政治的营销策略。据报道,特朗普团队雇佣了大数据公司助阵,通过对选民身份的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释放不同信号,实际上是在政治领域借用了广告业中的“细分市场”策略。表面上看,从大选到上任,他似乎很少针对传统重要议题发表系统性政纲,相反总是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发表“不靠谱”言论。实际上,他的行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多是有策略的理性行为。

  新媒体和新政治模式从根本上挑战了大众选举政治的合理性。选举制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理性的选民会针对客观的议题或候选人进行选择,由共识来决定政策。现在看来,首先,新媒体使受众变成了只看自己喜欢的信息的封闭头脑,“理性的选民”成了“惯坏的孩子”;其次,事实消解了,政治生活中的议题和候选人不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成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共识难以形成,不同圈子、身份和阶层的人们在“特供”信息的不断强化下,形成自我信念的固化和放大。

  特朗普与传统媒体的斗法固然热闹,却折射出美国政治制度设计的弊端。虽然我们今天还不易察觉,但是以大众选举为基础的民主制度也许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