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享雨伞“窟窿”大、争议多 别让共享变私享

2017年07月07日 07:25   来源:北京晚报   侯江

  共享经济如火如荼,但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第一位先驱,共享单车现在喜忧参半,在秩序和乱象间艰难前行,目前已经有三家单车企业退市。其他诸如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洗衣机等等,大多都处于面对市场“盲人摸象”的状态。而可以明确的是,这里面“窟窿”最大、争议最多的,要数共享雨伞。

  据多家媒体报道,共享雨伞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但是,无一例外的,这些雨伞纷纷迅速地不姓“共”,而改姓“私”了。各城市目前的统计惊人地相似:遗失率几乎为100%。面对“一伞难觅”的现状,某家企业却表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藏伞于民是初衷”。企业负责人进一步的解释是:现在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南昌等11个城市投放了共享雨伞,每个城市几乎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当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未来还会再加大共享雨伞的投入。“私享的状况是短暂存在的,不需要有道德包袱”。

  共享雨伞,顾名思义,和共享单车类似,指企业在地铁站点、商业区、居民区、校园、酒店等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和共享单车类似,共享雨伞通过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然后进行身份认证、交押金、充值等步骤,就能得到一个密码,输入后就能将雨伞打开。使用收费是半小时0.5元,或者是一元一天。

  在十几个城市里,几万、甚至十几万把雨伞,明明好端端地像彩虹一样降临到街面上,可几天之内“消失”殆尽,不能说不算是一种奇观。虽然说,共享雨伞的出现有着种种“先天不足”,比如非刚需、低频、门槛低、易丢失、易破损等等,而且,大量雨伞进入市场后,占用公共空间的问题也很突出,遭到过城管执法人员的集中清理。但是,说来说去,大量市民将共享雨伞据为己有,才是出现这种奇观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在讲究公德、提倡文明素养的今天,共享雨伞会被成千上万个小小的私欲吞噬?相关企业“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不需要有道德包袱”的投放初衷是诱因。共享雨伞的赢得模式目前尚不清晰,但单靠一天一元的租赁费用,显然不够企业塞牙缝的。押金、广告收入才是大头。于是,企业把引导消费当成了首要任务,不惜拿先期投放的雨伞当“诱饵”,拿到投资便是赢家。这无异于变相鼓励市民们心里的私欲抬头,让一些人本就不甚清晰的公私界线更加模糊。但同时,一些市民缺乏对共享产品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的消费意识,若不尽快加以引导和管控,则有可能使“共享经济”的生态日益恶化。

  如今,计时服务类共享产品已经向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全面延伸,但是,无论是伤痕累累的共享单车还是尽数被“藏之于民”的共享雨伞,都无法回避消费者们良好消费习惯的培养问题。因为个体的便利性,常常是与整个群体的便利性矛盾的。共享单车被藏、加锁,倒闭企业感叹“车都被偷光了”;单车被毁被拆、乱停乱放“尸横遍野”更加剧了人们出行的不便,因为报废单车回收价格比纸还低,回收业者都不愿回收,这也给城市的市容和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今,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共同尝试电子围栏,一些人的不当使用行为也受到了严厉处罚。共享单车的经验与教训也许都可以成为后续共享产品的前车之鉴。可以说,如果共享产品的经营者没有规范的管理、共享产品的使用者不具备文明的使用意识,共享经济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恶化。单就共享雨伞来说,如果企业没有成熟的运营模式、没有公共资源管理的经验,消费者没有与产品的细化与便捷程度相匹配的诚信消费观念,投放再多的雨伞,也堵不住这个行业越来越大的窟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共享经济没有白占的便宜    2017年07月07日
  • ·藏伞于民难掩共享雨伞管理漏洞    2017年07月05日
  • ·分享经济要包容,也要审慎    2017年07月04日
  • ·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    2017年07月04日
  • ·共享经济呼唤包容监管    2017年06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