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假婚姻,政策“补漏”要慎重

2017年06月22日 07:43   来源:红网   肖明君

  近年来,多地出现经济因素驱动的“假婚姻”现象,“假结婚”“假离婚”处于高发态势。尤其是在部分实行住宅、汽车限购的地区,由于婚姻关系和户籍与获取购房资格、购车上牌等关联,婚姻成为一些人突破政策限制、获取灰色收益的“筹码”。(6月20日《经济参考报》)

  “假婚姻”现象由来已久,但在当下风头正劲。这一现象的背景,不光是城乡格局变迁和婚姻财产确权过程中,出现的拆迁补偿、买二套房、逃避夫妻债务等新命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掺杂着生活成本的考量,比如很多人在“房奴”“孩奴”“车奴”“单身狗”等身份标签下,价格的原因让他们负重前行,这些总会反映到婚姻关系上来。从这个角度,“假婚姻”其实和“天价彩礼”“剩男剩女”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子命题。

  媒体调查提到,一对夫妻“假离婚”,单是贷款购房的利息差距,就可相当于一个平均工资水平的职工“不吃不喝干10年”。试想一下,如果真能免却10年疲劳,“假离婚”的风险是不是可以冒一下?估计不少人都会动这个心思。“经济驱动型婚姻”说起来不好听,但是无比贴近现实。这里,“假离婚”类似于风险投资,由此获取的好处当属“风险收益”了吧。当然,每个家庭的“风控”能力参差不齐,一般小夫妻都能经受住“假离婚”的窗口期,尔后重归于好。有些家庭的“假离婚”则成了一方分道扬镳,卷财跑路的助推器。这时候,很多人都会纷纷指责,“假离婚”带来了道德风险,让家庭伦理失控,但具体到某个家庭来说,真是这样吗?就像有人接受采访时说“只有夫妻高度信任的才敢离婚”,而那些“假离婚”弄假成真的,其实是两人以往的不和谐早已埋下的伏笔,与“假离婚”干系不大。

  当然,这样说绝对不是美化“假离婚”,而且“假离婚”也确实会导致诉讼纠纷增多,让社会治安增压。不过,客观分析一下,真要涉及家庭经济负担,关于假离婚的“风险提示”会让他们知难而退吗?毕竟,一些人真有可能借此摆脱重负,增强支出消费能力,提高成员生活水准,这样一来,“假离婚”反倒提高了幸福指数。所以,“假离婚”究竟是福是祸,家家都有一本经,很难说得清。更何况,婚姻自由聚散随缘,即便有“钻空子”的嫌疑,但人家也没有违法。所以,对于是不是“假离婚”,政策和大数据是没有辨识度的,“道德大棒”更是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操碎了心也没用。

  现在,面对“假离婚”如潮,舆论几乎众口一词,要求“政策补漏”,杜绝“假离婚”人群钻空子。不过,“政策补漏”能不能将“假离婚”的人打回原形不知道,一些所谓补漏往往把“假离婚”和“真离婚”的人一块封存倒是真的,比如,北京市曾规定“离婚1年内购房按二套执行”,这样一来,“假离婚”买房的难了,而那些真离婚,又急于买房重组家庭的人也得被“补漏政策”陪绑了。

  所以,不怕假离婚成风,就怕“补漏”添乱,如果政策没有长远性和系统性,只是依靠不断打补丁,往往会出现老问题没治好,反倒增加新问题,治理越来越跑偏。在“假离婚”的问题上,目前要做的是回到房价调控的本源上来,不在于能不能把“假离婚”的这部分人剔除,而在于能不能发现究竟有多少人对居住有“真需求”。如果没有这种提纯能力,政策补漏还是要慎重,不要让所谓的“补漏”,演变成不计代价的误伤。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