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守护安全需要多点“补漏者”

2015年08月21日 07: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杨绍功

  这个暑假,我老家的村小学终于争取到一个装修校园、兴建教师宿舍的项目。在打地基时,校长老杨特意嘱咐包工头在要害处多下几根钢筋,浇筑时混凝土一定要用足。包工头对校长说:“老杨,照你这么用料,预算可不够啊!”杨校长却很坚决:“哪怕少盖一层楼,也不能偷工减料。”

  杨校长这位“监工”,没少给包工头添麻烦。本来这样的工程利润就不多,还要处处超规格用料,施工队差点要撂挑子。杨校长找包工头商量:“粉刷可以将就一下,但基础要打牢一点。你孙子孙女也要来读书的,校舍出了事可不得了!”包工头按杨校长说的做了,而杨校长也从此多了个外号——“杞人忧天的老顽固”。

  最近,我到太湖采访,想起了同事笔下也有一个“杞人忧天的老顽固”——太湖大堤的守堤人老薛。1983年那次垮堤修复后,太湖大堤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毛病,但老薛还是日复一日地劝止在附近垦种、采苇、倒垃圾的人。大堤很坚固,这一点老薛很清楚,“可是如果我放松、大家都放松,万一出了问题呢?”

  老杨和老薛这样“杞人忧天的老顽固”,可以说是坚守安全底线的“补漏者”。在常人眼里,他们平时显得很啰唆、“多此一举”;在享受平安有序的生活时,人们容易把他们视为忧天的杞人。但实际上,他们是以平凡的工作维护着正常的生活秩序,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默默地打着“补丁”。

  在基层采访时,经常听到官员诉苦:现在安全生产责任太大,出了事情就是劈头盖脸的问责,谁都不愿抓安全、管安全,摊到自己头上就犹如怀里抱着一颗定时炸弹。然而,当被问到有没有批过一些“病险项目”时,这些官员却不肯正面回答,只是说:要干工作哪儿能不冒风险?

  诚然,风险社会里做任何事情都要冒一定风险,但在做事之前,于公应摸着良心为公共安全留足空间,于私也要为子孙后代谋划长远。如果自己不为可能出现的失误“打补丁”,周围也没有勤勤恳恳的“补漏者”,那么,安全事故肯定难以避免。批项目不管不顾,有隐患不闻不问,出了问题不怪自己又能怪谁?

  在长江边上,一位海事系统的负责人说,一旦发生翻船事故,即使没有人员伤亡也很头疼。因为沉船可能阻断航道,威胁其他船舶的安全,而船主一听说打捞费用比沉船价值还高,往往就悄悄溜走了。因为诚信体制不健全,监管部门很难对船主进行处罚,安全事故的违法成本很低。

  然而,行为不良者真的可以逃脱惩罚吗?接受采访的专家们,喜欢把安全比作一条生物链、一个生态圈。他们认为,如果安全事故只是意外,这个生态圈可以自动补足、自我修复。比如,医生可能一时疏忽给病人开错了药,这时喂病人吃药的护士可能就是“补漏者”。但如果安全事故是有意而为,那始作俑者就是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比如,有人无视安全规则瞎折腾,追责之时责任人肯定要罪当其罚。

  罪当其罚或许难免有点因果报应的意味,关于安全,我们更应该坚信的是每一个有心人的坚守。杨校长说,他之所以执拗地“杞人忧天”,是因为他怕因自己没有尽责而出事,更怕别人在身后戳他的脊梁骨。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才能真正无愧于心,成为呵护安全的“补漏者”。如果人人都忠于职守,不徇私枉法、不得过且过,既给自己打补丁,也为别人打补丁,就能让祸患消于忽微。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杜绝“官保保”,尚需程序补漏    2014年12月09日
  • ·快递信息泄露,法律补漏(图)    2016年04月28日
  • ·杜绝减刑乱象 补漏与严惩须并行    2014年04月30日
  • ·善心被消费,慈善需补漏    2015年03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