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莫成企业中饱私囊交易链

2017年06月19日 07:15   来源:红网   张立

  扶贫一直是农村政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尤其是近期脱贫攻坚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几年前开始,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就率先开展了一条“产业化扶贫”的道路,不过记者最近在调查中发现,那里的扶贫工作也因此出现了问题。本该分给贫困户的扶贫款和代养母猪,贫困户一样都没有看到,也没从中受益。(6月17日 陕西电视台)

  产业扶贫,本是“授人以渔”式扶贫,极具可持续性。然而,产业扶贫倘若只看重光鲜的、理论上的“造血”功能,而忽略了有人从中“揩油”的漏洞,产业扶贫,同样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惠民目的,而成为让一些人中饱私囊的“豆腐渣工程”。

  产业扶贫,必然离不开企业,同时也离不开扶贫部门、贫困群众。这本是再符合常理的工作机制,在凤县这次产业扶贫上却曝出了漏洞。企业找人代替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在这样的“设计”下,贫困户也没有见到分发给自己的母猪,三年内总共才获得了1800元的产业分红。而扶贫款项的大头则被企业获得,令人唏嘘之外,震惊于这个漏洞何以能够存在?

  看似滴水不漏的扶贫保障机制,本应由贫困户亲自签字领取款项,却由于当地扶贫部门的工作疏忽而出现了极大纰漏。面对工作失误,对于扶贫部门负责人,也仅仅是党内严重警告和免职这样的“蜻蜓点水”。

  有人说,时间是检验扶贫成效最真实的试剂,但也是最不可逆的检测办法。四年过去了,当地扶贫明星企业已经债台高筑,贫困户也没有得以脱贫。时间以这种检测结果佐证扶贫效果,实在是极为残酷。时间不等人,贫困户本来期待产业富农,在监管不严、制度漏洞中流失殆尽。

  产业扶贫,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某一地区率先开展时,相关的工作机制就应该同步跟进。在只发钱没有扶贫产业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扶贫部门、村干部队伍的内部腐败。在产业扶贫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在扶贫部门内部形成腐败分子,也不能在企业、村干部当中滋生贪婪的蛀虫。然而,宝鸡市凤县的产业扶贫,没能做到形式创新与监督创新的同步,最后受到伤害的,只能是端着贫困饭碗的老乡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要真扶贫、扶真贫,这些向贫困群众许下的承诺,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但在具体的运作当中,口号和落实、认识和行动,往往总被一些具体措施的滞后束之高阁。

  当扶贫部门的监管职责失守,贫困群众也囿于对扶贫信息掌握不充分,贫困群众只能在扶贫中处于被动、被骗的境地。贫困,已经是这些老乡的不幸,倘若再在扶贫当中向这些老乡伸黑手、举不义之刀,无异于劫贫济富。

  加快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干部主动投身,也需要以市场化的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方法,但唯一不能变的是监管职责的落实,不仅不能因为市场的加入而削弱,而应该实现扶贫以何种形式出现,监管就应该覆盖到何种形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使命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