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产业扶贫莫成企业中饱私囊交易链

2017年06月19日 07:15   来源:红网   张立

  扶贫一直是农村政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尤其是近期脱贫攻坚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几年前开始,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就率先开展了一条“产业化扶贫”的道路,不过记者最近在调查中发现,那里的扶贫工作也因此出现了问题。本该分给贫困户的扶贫款和代养母猪,贫困户一样都没有看到,也没从中受益。(6月17日 陕西电视台)

  产业扶贫,本是“授人以渔”式扶贫,极具可持续性。然而,产业扶贫倘若只看重光鲜的、理论上的“造血”功能,而忽略了有人从中“揩油”的漏洞,产业扶贫,同样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惠民目的,而成为让一些人中饱私囊的“豆腐渣工程”。

  产业扶贫,必然离不开企业,同时也离不开扶贫部门、贫困群众。这本是再符合常理的工作机制,在凤县这次产业扶贫上却曝出了漏洞。企业找人代替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在这样的“设计”下,贫困户也没有见到分发给自己的母猪,三年内总共才获得了1800元的产业分红。而扶贫款项的大头则被企业获得,令人唏嘘之外,震惊于这个漏洞何以能够存在?

  看似滴水不漏的扶贫保障机制,本应由贫困户亲自签字领取款项,却由于当地扶贫部门的工作疏忽而出现了极大纰漏。面对工作失误,对于扶贫部门负责人,也仅仅是党内严重警告和免职这样的“蜻蜓点水”。

  有人说,时间是检验扶贫成效最真实的试剂,但也是最不可逆的检测办法。四年过去了,当地扶贫明星企业已经债台高筑,贫困户也没有得以脱贫。时间以这种检测结果佐证扶贫效果,实在是极为残酷。时间不等人,贫困户本来期待产业富农,在监管不严、制度漏洞中流失殆尽。

  产业扶贫,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某一地区率先开展时,相关的工作机制就应该同步跟进。在只发钱没有扶贫产业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扶贫部门、村干部队伍的内部腐败。在产业扶贫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在扶贫部门内部形成腐败分子,也不能在企业、村干部当中滋生贪婪的蛀虫。然而,宝鸡市凤县的产业扶贫,没能做到形式创新与监督创新的同步,最后受到伤害的,只能是端着贫困饭碗的老乡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要真扶贫、扶真贫,这些向贫困群众许下的承诺,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但在具体的运作当中,口号和落实、认识和行动,往往总被一些具体措施的滞后束之高阁。

  当扶贫部门的监管职责失守,贫困群众也囿于对扶贫信息掌握不充分,贫困群众只能在扶贫中处于被动、被骗的境地。贫困,已经是这些老乡的不幸,倘若再在扶贫当中向这些老乡伸黑手、举不义之刀,无异于劫贫济富。

  加快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干部主动投身,也需要以市场化的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方法,但唯一不能变的是监管职责的落实,不仅不能因为市场的加入而削弱,而应该实现扶贫以何种形式出现,监管就应该覆盖到何种形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使命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产业扶贫需要找准支点    2017年06月14日
  • ·王文彪:产业扶贫要放水养鱼    2017年06月07日
  • ·如何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2016年12月15日
  • ·产业扶贫要“接地气”    2016年11月24日
  • ·产业扶贫谨防“揠苗助长”    2016年09月19日
  • ·产业扶贫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