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产业扶贫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2016年06月03日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冯 华

  推进产业扶贫,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

  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吹响了新时期产业扶贫的号角。根据规划,通过产业扶持,要解决一半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可谓是扶贫攻坚的重头戏、主战场。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然而,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是受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的,产业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很多地方积累了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但教训也不少。就连同一个地方发展同一产业,模式不同,方法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相同。

  在湖北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同样是养殖“扶贫羊”,前几年选了热门的小尾寒羊,却不服南方水土,天热都病死了;现在养本土黑山羊,得病少,长得快,价格也好。同样还是养殖“扶贫羊”,直接把羊羔分给贫困户,有的农民养不好,干脆把羊杀了卖钱;现在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起“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政策、银行提供贴息贷款,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山羊,并全程技术保障,保险兜住网底,实现多赢,按照产业方式办,自然发展顺利。

  因此,推进产业扶贫,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不能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

  产业扶贫,还要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扶贫”的内涵,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这一点在基层也有经验可循。有的地方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将扶贫资金提供给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合作社,并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使这些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这次出台的《意见》也进一步明确,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因此,推进产业扶贫,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创新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的脱贫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推动产业扶贫,也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拔掉穷根。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效果    2016年04月27日
  •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效果    2016年04月26日
  • ·企业产业扶贫是“好声音”    2014年02月13日
  • ·扶贫开发需要企业积极参与    2015年09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