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监督”需与“高价”违规成本成标配

2017年06月12日 13:13   来源:光明网   朱永华

  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发文要求推行公车标识化。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7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公车标识化。同时,多地为公车加装GPS、建立公车管理服务平台,公车改革正向深处推进(据6月11日《新京报》)。

  杜绝“公车私用”和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原本非常简单的问题,居然困扰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几十年,直到推出公车标识化,围绕公车私用衍生的腐败现象才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而相比起这些年各地针对公车私用所出台的各种防范措施,公车标识化无疑又是最廉价最有效的监督方式。说来荒唐,追根寻源,公车标识化还是来源于一位小学生的“创意”。早在2013年春节刚过,由春节长假带来的“公车私用”问题继续发酵,在官方还在为如何监督公车私用“一筹莫展”的时,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一次的推介和转发。这显然是戳破了公车私用难以监督的“皇帝新装”,随着公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用公车标识化监督“公车私用”也随之在一些地方逐步推开。

  何为“最廉价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公开接受社会群众的监视﹑督促和管理。回顾监督公车私用的历程就不难看出,几十年来公车私用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种“习惯”,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接受群众监督的诚意。一些地方推出的某些政策规定,表面上看起来是防范“公车私用”,实际上是在为公车私用加装保护层。也正是这种长期缺乏诚意甚至变相的拒绝群众监督,不但让“公车私用”越治越乱,让官员对公车私用“习惯成自然”,以至于从心理上对现在的公车标识化感到很不适应,从公车标识化推行之后广州纪委通报一起公车私用案例中就能看出,为了私用公车,这位官员居然三番五次撕下标识先后8次驾驶该公车回家、外出吃饭、搭乘妻子到县城购物等。甚至在被批评一年之后再次故伎重演。这就说明,在廉价有效的监督基础上还必须与高成本的违规相配套,只有接受群众的“廉价监督”和对违规者施以重处,才能发挥出廉价监督的巨大成效。

  很显然,尽管百姓群众对公车私用以及车轮上的腐败深恶痛绝,但实际上在很多官员的心目中,公车私用还只是作风上的“小事情”,除了舆论倒逼能够对某些个案“严肃处理”之外,一般情况下,往往只局限于“批评教育”,更因为长期以来在公车私用上“彼此彼此”,从心理上并不愿意对公车私用进行“动真格”的处理。而一些地方宁愿在公车标识化方面“画蛇添足”安装GPS,也不愿意提高公车私用的违规成本,无形之中也就消解了廉价监督的效果和实际意义。其实,“公车标识化”虽然廉价,但却完全可实现群众无死角的监督,如果在违规的处理上再更进一步,不但会对“习惯”公车私用者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久而久之更会消除心理上对公车私用的“怀念”,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在内之所以罕见有公车私用,就是因为这样的违规成本太高,甚至可能因为一次公车私用而名誉扫地乃至丢官丢饭碗,也因为违规成本过于高企,即使没有公车标识甚至缺少群众监督,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违反。

  这就不难看出,把监督的权利交给群众,虽然“廉价”却收效明显,把违规处罚的力度大幅提升,则是与廉价监督相辅相成的“一双鞋”,而且能收到1+1>2的收效。因此,公车标识化之后,相关部门的应当做的不是在公车标识化上这一只鞋上“画蛇添足”,而应是如何提高公车私用的违规成本,这既是杜绝“公车私用”和消除“车轮上腐败”的必行之路,同样更体现出各级政府治理公车私用的诚意。否者,“一只鞋”再合脚,再漂亮,不能与另一只鞋相匹配,非但不能穿出去,反而会贻笑大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