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论述摘编》助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2017年06月02日 11:21   来源:南方网   雷钟哲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6月2日人民日报)

  在我看来,这本著作一定会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样,再次赢得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热烈追捧。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不仅是政治家关注的问题,更是普罗大众尤为关切的事情,这和人们的幸福生活直接相连。

  认真研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重要价值显而易见——

  第一,理论价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课题。社会发展需要理念、决策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铁的规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对未来发展期待更大,群众对生活前景要求更高。而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外部挑战日益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冷静观察、科学决策,用正确理论引领中国巨轮不断前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就集中折射了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习近平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呈现,有助正确认知的确立。

  第二,指导价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新任务,确定新目标,就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论述,对于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导意义十分明显。

  第三,文献价值。《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涵盖面广,10个专题各有侧重。包括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全书收入的494段论述,摘自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指示等12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历史一再证明,发展既需要激情和勇气,更需要理念的指引和统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理念的突破与提升。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指引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不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的确,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况了解清楚就不易。我常说,了解中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习近平在农村干过,多年上山下乡对他锻炼很大,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有丰富工作经历,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透过这部著作,就能体悟他治国方略的卓越。

  时代担当不同,时代使命有异。《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无疑会让我们看到理念提升的精彩,看到治国理政的睿智。把它作为经济发展全局的理论基础,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能使中国这只“雄鹰”,飞向辽阔的远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