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暴大数据不能被“地图”带偏

2017年05月10日 08:35   来源:法制日报   □ 朱昌俊

  每次类似的数据一公布,最吸睛的往往是哪个地方的家暴最严重,甚至依据排名得出“××人更爱打老婆”的结论

  一方自诉遭遇家暴的案件,有多少最后被法院认定存在家暴行为?哪个省份的家暴案件最多?受害者一般寻求何种方式求助?近日一名律师应用人工智能系统,统计了从2014年到2016年全国法院公布的一审涉及家暴内容的离婚判决文书94571份,回答了上述问题。从2014年到2016年,全国涉及家暴的一审案件数量共94571件,其中山东以8205件稳坐榜首(5月8日《华商报》)。

  对全国涉及家暴的一审案件进行统计,并具体对应到每个地方的数据,其实是件客观意义上的大数据披露,它有利于让社会更清晰地了解当前家暴现象的发生情况,并让相关部门依照各地的情形建立相应的家暴防范机制,无关“感情色彩”,更无关地域歧视。可每次类似的数据一公布,最吸睛的往往是哪个地方的家暴最严重,甚至依据排名得出“××人更爱打老婆”的结论,成了开“地图炮”。如此一来,本来极其严肃的话题,显然被严重带偏了。

  事实上,抛却歧视的嫌疑,仅仅依据案件数量就得出哪个地方家暴最严重的结论,也是不客观和不负责的。一方面,该律师统计的是涉及家暴的一审案件,而家暴案件能否进入司法程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暴受害者的维权意识。比如可能还有很多家暴现象并未走上法律程序。而家暴案件数量多,很可能只能说明某个地方家暴受害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强;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人口基数与家庭数量也不一样,家暴案件多的地方,往往也是人口大省,如果从发生比例看,排名的结果又会不一样。但不管是哪种排名,对其解读都不应该搞成“地图炮”,上升为地域歧视。

  相较于家暴案件的地域排名,家暴大数据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同一份数据就显示,全国94571份离婚判决书中,仅有3741件被认定存在家暴行为,认定率仅为3.96%,也就是说家暴案件中,受害者成功维权的不到二十五分之一。当然,这是2014年至2016年的数据。那么,在反家暴法已于2016年3月开始生效后,这一数字又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更进一步,相关部门有必要公开反家暴法生效后,家暴案件数量与最终认定情况的变化,看看法律对于反家暴的效果到底怎样。

  此外,还有一些与家暴相关的大数据也应该被关注。如全国妇联曾经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过家暴;而我国女性受害者普遍担心家丑外扬,仅9.5%受害者,选择报警求助;还有调查显示,57.51%的人仍认为家暴只是家务事。这些数据,共同反应了家暴现象的普遍性和受害者维权意识的低下。而关注这些数据背后的家暴现实,并从中正视反家暴所面临的困难与阻力,显然更为必要和迫切。

  家暴问题从过去的“家务事”逐步走进公共视野,并获得更多的舆论关注,这其实是社会反家暴所迈出的积极一步。但由家暴案件排名被异化的解读来看,要走出家暴问题上的社会观念误区仍非易事。家暴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理当被全社会共同应对,少一点地域之争和撕裂,多一点严肃的共识行动。每一次家暴大数据的披露,都不应该被各式似是而非的偏见所带偏,浪费难得的舆论关注力,而是应成为刷新社会家暴观念的契机。

  跟帖

  值得思考

  家暴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些省份被列入“全国打老婆排行榜”,这个排行榜科学不科学,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值得思考。只要还有一个人实施家暴,就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重视,只有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完善维护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消除家暴现象,只有把家暴现象彻底消灭了,才能让妇女得到更大的尊重和爱护。

  江苏 胡建兵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橘子地图体现民生温度    2016年11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