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C919首飞:用筑梦蓝天的翅膀托起转型升级未来

2017年05月05日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C919首飞成功,意味着我国民用航天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航天工业的发展将带动关键技术和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呼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昭示前景广阔的未来。

  5月5日14:00,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升空。(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致 摄)

  C919大飞机稳稳飞上了蓝天,我们的视线追随着她流畅优美的身影,延伸向了无穷的远空。

  事实上,“大飞机”并非专业术语,也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称谓。一直以来,国际大型客机市场被欧洲的空中客车(Airbus)公司和美国的波音(Boeing)公司所垄断。“大飞机”一词,可以说是国人在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期盼中创造出来的专用词语。

  1970年,毛主席、周总理决策中国要自己搞民用飞机。1986年,由于种种原因,“运十”项目搁置,中国自主制造的“运十”大飞机在经历了170多个飞行小时后,静静停在了商飞公司的草坪上。2007年,国务院宣布耗资巨大的大飞机立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商飞时叮嘱:“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40多年间,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历经坎坷曲折。今天,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这意味着我国民用航天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此,我们可以期盼国际民用航空领域有一个C(China)选项。

  一架大型客机由数以百万计的零部件组成,涉及机械制造、电子、冶金、材料、能源等多个产业,航电、环控、飞控等数十个复杂系统。研制和发展大飞机,是一个大国工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不仅能带动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还能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据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航空高科技企业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

  从航空器制造产业,到客货代理服务、航空培训服务、空中交通服务和机场服务等,大飞机也带动着一条长长的价值链。据波音公司的研究,民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为0.714%;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发动机的轰鸣不仅提供了飞机本身搏击长空的力量,也提供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过去,由于我国在民用航空器制造上不具有优势,对产业的投资经营较多地集中在回报率较低的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出民航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C919首飞成功无疑具有开拓意义,意味着在民用航空的价值链上,中国要向有更多附加值,资金、技术和资源密集型的航空器制造环节挺进。在我国人口红利不断消减的今天,这无疑呼应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大飞机舒展的双翼,也托举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未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看到的是,实现大飞机自主研发制造需要很长的过程,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积累、改进,“脚踏实地地做下去”。

  可以期待的是,民用航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沟通交流的增加,航空这种高效、快捷、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必将迎来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的大飞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必将大有可为。(中国经济网 范戴芫)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C919首飞成功 “新名片”助力“中国制造”迈向高端 

     C919首飞 有追求完美的中国工匠才有高品质的中国制造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