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习近平金融安全讲话居安思危 不能"脱实向虚"

2017年05月0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是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风险的科学判断。维护金融安全,就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和“脱实向虚”的历史教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强调,必须要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4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风险进行透彻分折,作出科学判断,针对当前推进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六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维护金融安全指明了方向。不能“脱实向虚”,要居安思危,防金融风险要警钟长鸣。

  从国际上来看,历史上发生的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固然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等诸多原因,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充分暴露出了金融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果。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经济长期陷入停滞的阴影之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诱因也是受房市泡沫和游资的冲击。

  由此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和危害是:一旦金融、房地产这两大领域泡沫破裂,“脱实向虚”必然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虚拟经济严重背离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任凭房市、股市、汇市、债市炒作泛滥,再加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治理存在霸权和国际游资等剧烈冲击,爆发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甚至会威胁到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摆脱“脱实向虚”的困扰。尽管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强刺激”的货币政策,但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过度的刺激最终只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泡沫和高杠杆。继美国发生金融海啸之后,欧洲出现了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陷入了经济衰退之中。

  根据以往历史规律,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新的科技产业革命,从而引领全球经济走出复苏,并进入新一轮强劲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究其原因,是在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中仍然没有形成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增长点。正如习近平主席20169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

  从国内来看,仍然存在“脱实向虚”的风险苗头,其中金融和房地产这两大领域“脱实向虚”的苗头较为突出。应当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总体是良好的,经济稳中向好,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联储加息的力度和节奏将对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汇市、股市、债市以及国际资本流向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金融风险易发。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结构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有效需求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低迷,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弱,部分地区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不仅加大了金融风险,也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引起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由此推高了实体经济成本。

  综上所述,鉴于金融风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隐蔽性、传染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因此,无论从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原因,还是从国内实体经济结构面临失衡的状况来考虑,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脱实向虚”风险。“脱实向虚”的原因,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都有,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总之,在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主要矛盾、总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边际递减的情况下,不能再回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的老路。让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显著成效,寻求新的突破。

  “脱实向虚”不仅是金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阻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拦路虎”。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六项任务之一,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让金融回归主业和实体,以实为基础,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的题中之意。(作者系经济学家张其佐)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习总书记为何要强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