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不久前推出“阿波罗计划”,宣布开放其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成果和平台。几乎同时,谷歌称其久经测试的无人驾驶“终于要正式上街拉客”了。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深耕,无疑将加快无人驾驶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速度。但基于对技术发展的长期关注,笔者认为对无人驾驶技术最好采取“有限应用”态度。其实不只无人驾驶,所有人工智能领域都只能替代人类的事务性工作,决策性工作还需由人来做。
首先是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的应变不同。飞机是最早采用无人驾驶的领域,人类早就掌握了起飞和降落的自动驾驶能力,即所谓“盲降”。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是由飞行员来人工完成所有起飞和降落动作呢?原因就是危机状况下的应变,比如面对没训练过、没接触过、在以前职业生涯中也没相关经验的突发情况。好莱坞大片《萨利机长》中的英雄机长,就是依靠飞行员特有的应变决断能力,果断将双发停车的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面对这种危机状况,人工智能很难如飞行员这样妥善应对。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无人驾驶依靠雷达探测路况,但不可能关注到路况以外的未知情况。假如前方出现火山喷发或恐怖袭击等与路况无关的突发情况,无人驾驶系统不会像人那样明智决策调头避开,而会忠实地前往目的地,那就把乘客丢进了巨大风险中。
即使我们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那也是极不确定的客观,未来往往不会原原本本按照你的预期演化发展。无论什么系统什么智能什么算法,都无法去除“现实世界的Bug”。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最有能力的表现无外乎AlphaGo和Master打败九段围棋大师,但那只是跟某一个人博弈,而无人驾驶是要跟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博弈。
再从伦理角度看,当面临两难困境时,人类除了功利选择,还会做出道德判断。假如前方突发山体滑坡,巨石落下砸到车子的瞬间,驾驶员是用自己这一侧撞上去还是用副驾驶一侧撞上去?如果副驾无人或坐着无关紧要的人,人往往会听从本能;但如果坐着心爱的人或孩子,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牺牲自己。这种人所独有的牺牲精神明显违背生存逻辑,不要指望人工智能做得出来。
在这些困境被突破之前,笔者只支持有限的无人驾驶或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虽美,但我们还是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