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希望并且等待AR技术改变世界

2017年04月24日 07: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AR技术将改变人们认识世界、与世界相处的方法,人们的生活也将因为新技术而出现截然不同的面貌。但真正过渡到宛如科幻的场景中生活,依然需要一段耗时颇长的准备期。从终端硬件到软件应用,再到商业模式,AR技术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打开谷歌翻译的即时翻译功能,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日文指示牌或者英文菜单,在屏幕中看到的画面,文字就已经被直接替换成中文,这就是AR。

  AR存在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抢个红包或者在博物馆的展品旁附加一段简介,更在于它在改变现实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效率。想象一下,如果迎面走过的熟人,AR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清晰准确地告诉你对方是谁,你们上一次见面是在哪里,或者扫描一件家具店里的书架,就可以即时告诉你能否放进房间的空位,是否塞得下你现在的藏书,那人们的生活将因为新技术的加入,出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新技术虽然已初现端倪,畅想虽然颇为美好,但真正过渡到这样宛如科幻的场景中生活,依然需要一段耗时颇长的准备期,从终端硬件到软件应用,AR技术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硬件方面,尽管目前绝大部分AR应用都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但想要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未来依然要依靠诸如AR眼镜这样的专业设备,AR眼镜也被视为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移动终端。但AR眼镜要想普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验与续航时间的平衡,拿即时翻译这样的应用来说,它意味着高效的即时计算和图像渲染能力,这对AR眼镜内置的芯片性能有更高要求,但考虑到日常应用,其电池需要在确保产品轻薄的同时足够强大,这就要期待目前的电池技术进一步突破。二是设备的价格,目前包括微软HoloLens眼镜等成熟的头戴产品在内,一套AR眼镜的价格多在万元以上,这个门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实在太高,如果想要向大众普及,显然并不现实。

  在软件和应用方面,AR技术的提升同样需要时间,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对周围现实世界的识别能力和识别速度。AR技术的卖点就在于它能够直接打通现实和虚拟世界,因此必须先准确识别现实世界,判断出使用者目前的位置、行进的方向与速度等一系列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地选择能附加在现实世界上的虚拟信息。不过,人工智能在自我学习的深度和算法优化上的大步前进,有望在这些问题上获得突破,让AR技术能够打通智能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让AR技术真正从“时髦”到“实用”。

  然而,即使硬件和软件都不再成为障碍,AR技术的推广也还要看商业模式是否能随之成熟,这也是现在最集中的应用依然停留在商家出钱做AR营销的根本原因。消费者对AR应用目前尚未形成足够的消费习惯,依然需要有体验更好、更无法取代的AR应用出现。在好玩有趣之外,真正能通过AR技术提供实用的功能,无论是直接收费服务,还是依靠互联网盈利的老模式以流量变现,最终决定AR应用本身能否独立成长的,依然是其商业模式能否成立。这也要求AR开发团队开拓思路,寻找新的“蓝海”,共同将蛋糕做大,从目前来看,诸如培训、设备维护、仓储管理的企业级应用市场,“钱途”更为远大。

  AR技术将改变人们认识世界、与世界相处的方法,但这条通往未来的路并非能一蹴而就,与今天截然不同的“明天”,其真正到来的时间点,仍需“希望,并且等待”。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安 之)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应用退出机制淘汰官侩    2014年12月04日
  • ·移动应用从“免费”中盈利    2014年04月22日
  • ·测谎仪应用还需立法规范    2013年1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