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倡导的、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前景颇佳的国际合作平台,势不可挡。自2013年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其“朋友圈”不断扩大,影响席卷全球。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包容理念,互利合作已开花结果。在反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浪潮反噬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迎难而上,这边风景独好。
“一带一路”已晋升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自由贸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动力,其国际认同与日俱增。联合国安理会3月17日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援助阿富汗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这是联合国安理会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这是对以往联合国及安理会决议关于“一带一路”表述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度。
前段时间还有两条消息引人注目,一是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方发达国家,其示范意义显而易见,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合作大潮中来。二是亚投行扩员,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成员数已扩大至70个,一举超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规模。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加拿大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第5个加入亚投行的国家。
然而,和大多数新生事物相同,“一带一路”也有被唱衰、误读的时候。部分美国学者谈到“一带一路”时,会流露出担心与顾虑,他们受三种情绪困扰。一是怀疑,猜测中国的战略意图,称“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地缘战略工具,中国企图通过“一带一路”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逐鹿欧亚大陆。二是观望,他们从美国曾染指中亚和欧亚大陆的失败经验出发,并不看好“一带一路”的前景,称“一带一路”成功不易,风险甚大。三是抵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不错,但正因为是中国提出的,美国不能轻易为中国的倡议背书,反之会失去话语权。上述看法反映出一些美国人很难摘下陈旧的零和思维的有色眼镜。
尽管如此,在“一带一路”蓬勃发展、越来越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美国学界与舆论界不得不感叹形势比人强,态度近来还是有些微妙转变,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进化到不得不重视对其的研究与投入;对美国企业而言,更是希望从中获得发展机会,分一杯羹。
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届时众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以及“一带一路”的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将汇聚一堂,共商“一带一路”大计、共谋互利共赢大道。
总之,“一带一路”虽是中国倡议的,但其制造的红利与机遇是大家的。美国需要转换思路、放下成见,并与中国探讨和释放在“一带一路”上合作的可能与潜力。美国国内要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中美还可联手开拓第三方市场,利益共享。中美可以在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加强合作。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可以丰富中美两国关系的内涵,惠及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