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片酬接接地气

2017年04月20日 07:52   来源:光明日报   郭超

  资本逐利,明星“赢者通吃”,中国影视剧走进了“明星中心制”的怪圈。让电视剧制作回归正常,就要打破“明星中心制”。片酬接地气,作品才能接地气。

  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就“注重影视作品思想价值和审美导向,优化影视制作成本结构”制订倡议书,加强对市场的引导。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将启动《电影管理条例》等的修订纳入今年重点工作,以期进一步研究遏制明星“天价”片酬的有效措施。

  1998年第2期《乡音》杂志刊发了一篇《“封杀”片酬能否成行?》的深度报道。如果单看标题,还以为这是今天某报纸上的新闻:“中央电视台最近组织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山东、浙江等15家电视台及有关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制片人,组成了‘CCTV特约制片人联谊会’,决定对部分演员索要高片酬的做法予以抑制,以保证至少有50%的经费用于电视剧制作。‘CCTV特约制片人联谊会’决定统一片酬,即使是当红演员,每集片酬也不得超过1万元,并且声称如果有演员要求突破上限,所有会员将一致毫不留情地予以‘封杀’。”

  看来,明星演员拿高片酬并非新现象。有统计显示,演员片酬占总投资的比例,1979年为15%,1989年为30%,1998年达60%。如今,明星片酬“天价”态势变本加厉。知名编剧高满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说:“现在拍摄一部成本1亿元的电视剧,要请到这些当红‘小鲜肉’,片酬基本在七八千万之间。”这样看,今日一些演员的片酬占总投资的比例已达七八成。

  如今的“天价”演员和当年的明星有几点不同。20年前,拿高片酬的演员李保田、葛优等人,当时就已经四五十岁,过了“小鲜肉”的年纪,而且演技已经相当成熟。今天,拿“天价”片酬的演员,年龄明显下降了,演技、敬业精神频遭诟病,但是和葛优、李保田相比,他们“颜值”升高的同时,“谱”似乎也更大了。然而,20年后,葛优、李保田的名字还是响当当的。再过20年,有多少今天的“小鲜肉”还能留在观众脑海中,值得怀疑。

  如今,明星赚钱的方式更多了,他们不仅看重影视剧的高额片酬,各种综艺节目已然成为新宠。真人秀节目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赚取人气,而且还不需要什么演技,就能拿高酬劳。据悉,某一线明星的季报价就超过6000万元,名气稍逊的明星报价也超过2000万元。

  与“天价”片酬相伴而生的并非佳作迭出,而是烂剧扎堆。动辄几千万元到1亿元的片酬,严重占用了制作经费。明星拿走了制作成本的大头,导演、编剧、后期制作的成本一压再压。资本逐利,明星“赢者通吃”,中国影视剧走进了“明星中心制”的怪圈。

  前几天,1986年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去世。她在重重困难中拍出经典电视剧的事迹,在观众中间再次被热议。重播了3000多次的1986年版《西游记》,是迄今中国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成为几代人赞颂不衰的经典。杨洁一句话道破其中玄机:“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没有“天价”片酬,真正接地气的作品还是受市场欢迎的。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是一个例证。这部剧里没有“小鲜肉”,没有大IP,没有炫酷的特效,80多位演员的总片酬4800万元。但是凭借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团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部剧依然成为“现象级”作品。

  拿着“天价”片酬的明星,还有可能去接地气吗?请“天价”明星的制作公司,已经把宝都押在了明星身上,哪里还有钱和精力去打磨艺术?让电视剧制作回归正常,就要打破“明星中心制”。片酬接地气,作品才能接地气。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